第三百五十二章 修史书
推荐阅读:我在大夏窃神权、我在妖魔世界拾取技能碎片、开局赠送天生神力、落崖三载后、我父刘玄德、综漫:从尸魂界开始砍穿万界、我在修仙界大器晚成、横推武道:从虎啸金钟罩开始、横推武道:从龙象镇狱开始、从魂动机开始姬械化斗罗、
大秦,咸阳宫。
“启禀陛下,帝国现在常驻军队已达百万之数,若再加上各大城池驻防的军队,则有两百万之数。臣估算了一下,长此以往,帝国的赋税将有半数都用于军费开支,还望陛下明鉴。”李斯站在殿下,心中有些忐忑。
毕竟,他是帝国的丞相。现在大秦当中,军方势力强盛,无人敢触其锋芒。
不是李斯想刀兵入库,马放南山。而是如此多的军队,已经影响到了帝国的正常运转。
现在帝国初立,百废俱兴,正是休养生息的时候。而且,秦律新定,大秦的赋税已经不像以前那么高。再承担这么高的军费开支,想要恢复百姓民生,何其难也。
“李斯,你有何看法?”嬴政眸光一闪,随意的问道。
作为帝国的主宰,他自然是知道大秦军队存在的弊端,但他却另有用处,并不准备裁军。
“丞相此言差矣,现如今帝国初定,六国叛逆潜藏,还需要大军镇守各处要地。若是此时裁军,难免会生出动荡。”
就在此时,大将王贲直接反对。若要裁军,他们王家必定会被削弱。
虽然现在上将军王翦已经退出朝堂,颐养天年,但他们王家依然是大秦军方最强的一股势力。即使蒙家有蒙恬父子二人,但在王翦的战功赫赫之前,都算不得什么。
而且,蒙家与王家向来不和,这也是两家心照不宣的事情。他们若相安无事,嬴政的刀子就要砍到他们头上了。
“动荡?帝国虽是初定,但也是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即使有六国余孽,那也不足为惧。裁军是为了将资源更好的投入民生当中,将六国百姓化为帝国的子民。即使有六国余孽,一旦六国百姓归心,他们也翻不起什么浪花。”李斯反驳道。
“现在裁军,为时尚早,朕另有打算。”最终,还是嬴政站出来终结了这个话题。
王贲和李斯相互一望,收回了目光,不再言语。
“启禀陛下,儿臣有事上奏。”就在这场争论停息之时,李玄常站出来了。
嬴政有些诧异的看了他一眼,“扶苏,你说吧。”
“自三皇五帝问世以来,华夏族群就在黄河之地定居。夏商周三朝,再经历春秋战国,已有几千年的时光。儿臣想要编篡一部史书,记载华夏的文明和历史,还望陛下恩准。”站在朝堂之上,此刻,嬴政不仅是他的父亲,还是帝王。
这一点,他看的很清。帝国新定,嬴政年纪并不大,身体康健,所以,退出朝堂,避开群臣视线才是最合适的。
因为一旦他留在朝堂,百官的立长之心便不会退却。现在的大秦,只有皇帝,没有太子,这是不符合礼制与法纪的。
一旦他被封为太子,必定要侵犯属于嬴政的权利。嬴政的权利欲望有多么强烈,他自然知道。
况且,此刻的他,并不想陷入权利的斗争当中。
此话一出,朝堂震动,百官皆惊。
谁也没有想到,自攻灭六国以来,功劳显赫的扶苏公子竟然会退出朝堂。最震惊的是王绾等人,他们在李玄常身上可是下了不少的功夫。
若李玄常退出朝堂,儒家必定式微。现在的大秦,可是法家当道。
平天冠下,嬴政面色无悲无喜,看不出什么。
“准!”
果然,轻飘飘的话语更是让群臣哗然。
“陛下,比起帝国政务,修史书不过是一件小事,何劳公子亲自施为,老臣不才,愿为陛下分忧。”听到嬴政的话语,头发花白的王绾立即站出来,请求道。
“王相年高德勋,老成持重,帝国正是用人之际,岂可轻动。此事就交给扶苏来办,你不必插手。”然而,面对他的请求,嬴政直接拒绝了。
王绾见此,心中幽幽一叹。
李玄常嘴角顿时勾起一抹弧度,不再言语。他修史书的目的可并不仅仅是为了退出朝堂的权利角逐,其中还有更深一层的想法。
史书,是记载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最容易掺杂个人私货的东西。
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而李玄常要做的,就是为失败者翻案。这个翻案,不仅仅是为了大秦,还为了打击诸子百家。
后世的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掺杂私货很多,带着浓郁的政治色彩。
而现如今的大秦,是最终的胜利者,自然不需要如此。
嬴政,虽说是严刑峻法,但在某些方面,却是极为大度。
比如说现在的六国贵族,以及诸子百家,他都没有下死手。
能斩草除根自然是极好,但在当时,还是招安为妙。比如说,郭开,以及燕春君,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六国贵族虽然贼心不死,但也不过是纤芥之疾,唯有帝国长治久安,尽收民心才是正道。
所以,在修史书的时候,即使是说了“实话”,嬴政也不会追究。春秋战国以来,哪个诸侯国还没有几个黑历史?
几天后,扶苏公子欲编篡史书,收集民间珍藏的事情已经是天下皆知。
一时间,群情哗然。
民间无数百姓纷纷将自家所藏上交出去,而一些士族也真正的踏足咸阳,为帝国效命。
其中,就有昔日晋国太史董狐的后人。
董狐可以说是现如今史家的脊梁之一,当年晋国上卿赵盾使族弟赵穿杀晋灵公,其人不畏赵盾强权,坚持原则,使得这一历史真相不被扭曲。
人类是善变的,也是最容易遗忘某些事的。所以,才需要史书的流传。
修史书,原本就是可以名留青史的大事。帝国修史书,自然不会遗漏六国,再加上董狐的后人效命。
一时间,民间百姓对帝国也不再那么戒备,开始慢慢归心。
其实,李玄常修史书,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针对儒家。
儒家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它依附君王,而且政治诉求极高。
当然,在嬴政手上,他们绝对得不到重要。但后世之事,谁又能预料得到?所以,想要动儒家,或者是分裂儒家,就必须先下手。
儒家的根在于孔子所作的《春秋》以及《论语》,但如果,这两本书中,很多东西都是与历史所违背的呢?
如此一来,儒家的根基必定会被动摇。
“启禀陛下,帝国现在常驻军队已达百万之数,若再加上各大城池驻防的军队,则有两百万之数。臣估算了一下,长此以往,帝国的赋税将有半数都用于军费开支,还望陛下明鉴。”李斯站在殿下,心中有些忐忑。
毕竟,他是帝国的丞相。现在大秦当中,军方势力强盛,无人敢触其锋芒。
不是李斯想刀兵入库,马放南山。而是如此多的军队,已经影响到了帝国的正常运转。
现在帝国初立,百废俱兴,正是休养生息的时候。而且,秦律新定,大秦的赋税已经不像以前那么高。再承担这么高的军费开支,想要恢复百姓民生,何其难也。
“李斯,你有何看法?”嬴政眸光一闪,随意的问道。
作为帝国的主宰,他自然是知道大秦军队存在的弊端,但他却另有用处,并不准备裁军。
“丞相此言差矣,现如今帝国初定,六国叛逆潜藏,还需要大军镇守各处要地。若是此时裁军,难免会生出动荡。”
就在此时,大将王贲直接反对。若要裁军,他们王家必定会被削弱。
虽然现在上将军王翦已经退出朝堂,颐养天年,但他们王家依然是大秦军方最强的一股势力。即使蒙家有蒙恬父子二人,但在王翦的战功赫赫之前,都算不得什么。
而且,蒙家与王家向来不和,这也是两家心照不宣的事情。他们若相安无事,嬴政的刀子就要砍到他们头上了。
“动荡?帝国虽是初定,但也是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即使有六国余孽,那也不足为惧。裁军是为了将资源更好的投入民生当中,将六国百姓化为帝国的子民。即使有六国余孽,一旦六国百姓归心,他们也翻不起什么浪花。”李斯反驳道。
“现在裁军,为时尚早,朕另有打算。”最终,还是嬴政站出来终结了这个话题。
王贲和李斯相互一望,收回了目光,不再言语。
“启禀陛下,儿臣有事上奏。”就在这场争论停息之时,李玄常站出来了。
嬴政有些诧异的看了他一眼,“扶苏,你说吧。”
“自三皇五帝问世以来,华夏族群就在黄河之地定居。夏商周三朝,再经历春秋战国,已有几千年的时光。儿臣想要编篡一部史书,记载华夏的文明和历史,还望陛下恩准。”站在朝堂之上,此刻,嬴政不仅是他的父亲,还是帝王。
这一点,他看的很清。帝国新定,嬴政年纪并不大,身体康健,所以,退出朝堂,避开群臣视线才是最合适的。
因为一旦他留在朝堂,百官的立长之心便不会退却。现在的大秦,只有皇帝,没有太子,这是不符合礼制与法纪的。
一旦他被封为太子,必定要侵犯属于嬴政的权利。嬴政的权利欲望有多么强烈,他自然知道。
况且,此刻的他,并不想陷入权利的斗争当中。
此话一出,朝堂震动,百官皆惊。
谁也没有想到,自攻灭六国以来,功劳显赫的扶苏公子竟然会退出朝堂。最震惊的是王绾等人,他们在李玄常身上可是下了不少的功夫。
若李玄常退出朝堂,儒家必定式微。现在的大秦,可是法家当道。
平天冠下,嬴政面色无悲无喜,看不出什么。
“准!”
果然,轻飘飘的话语更是让群臣哗然。
“陛下,比起帝国政务,修史书不过是一件小事,何劳公子亲自施为,老臣不才,愿为陛下分忧。”听到嬴政的话语,头发花白的王绾立即站出来,请求道。
“王相年高德勋,老成持重,帝国正是用人之际,岂可轻动。此事就交给扶苏来办,你不必插手。”然而,面对他的请求,嬴政直接拒绝了。
王绾见此,心中幽幽一叹。
李玄常嘴角顿时勾起一抹弧度,不再言语。他修史书的目的可并不仅仅是为了退出朝堂的权利角逐,其中还有更深一层的想法。
史书,是记载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最容易掺杂个人私货的东西。
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而李玄常要做的,就是为失败者翻案。这个翻案,不仅仅是为了大秦,还为了打击诸子百家。
后世的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掺杂私货很多,带着浓郁的政治色彩。
而现如今的大秦,是最终的胜利者,自然不需要如此。
嬴政,虽说是严刑峻法,但在某些方面,却是极为大度。
比如说现在的六国贵族,以及诸子百家,他都没有下死手。
能斩草除根自然是极好,但在当时,还是招安为妙。比如说,郭开,以及燕春君,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六国贵族虽然贼心不死,但也不过是纤芥之疾,唯有帝国长治久安,尽收民心才是正道。
所以,在修史书的时候,即使是说了“实话”,嬴政也不会追究。春秋战国以来,哪个诸侯国还没有几个黑历史?
几天后,扶苏公子欲编篡史书,收集民间珍藏的事情已经是天下皆知。
一时间,群情哗然。
民间无数百姓纷纷将自家所藏上交出去,而一些士族也真正的踏足咸阳,为帝国效命。
其中,就有昔日晋国太史董狐的后人。
董狐可以说是现如今史家的脊梁之一,当年晋国上卿赵盾使族弟赵穿杀晋灵公,其人不畏赵盾强权,坚持原则,使得这一历史真相不被扭曲。
人类是善变的,也是最容易遗忘某些事的。所以,才需要史书的流传。
修史书,原本就是可以名留青史的大事。帝国修史书,自然不会遗漏六国,再加上董狐的后人效命。
一时间,民间百姓对帝国也不再那么戒备,开始慢慢归心。
其实,李玄常修史书,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针对儒家。
儒家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它依附君王,而且政治诉求极高。
当然,在嬴政手上,他们绝对得不到重要。但后世之事,谁又能预料得到?所以,想要动儒家,或者是分裂儒家,就必须先下手。
儒家的根在于孔子所作的《春秋》以及《论语》,但如果,这两本书中,很多东西都是与历史所违背的呢?
如此一来,儒家的根基必定会被动摇。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87679/2041027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