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苏导的斗转星移
推荐阅读:洪荒:悟性逆天,我为截教第一仙、深渊入侵?身为魔修的我笑了、战锤:向虚空领主致敬!、好好好,我抢功劳是吧?、不死秦王,从吃下金蝉开始、横推武道:从降妖伏魔开始、皇帝替身:我的体质每天增加一点、艾尔登法环,但是带着风灵月影、领主:序列主宰、金丹是恒星,你管这叫修仙?、
这话说得不地道,《鬼子来了》用日本演员在日本做的后期,国内禁了反而在日本卖了票房获了奖,而且很受欢迎,难道能说这是通日行为吗?
显然不能,这其中的道理姜导不可能糊涂,这么说话就是有点急了,于是绑架上爱国情怀。
姜导的自负是业内出了名的,拍《红高粱》和张导吵了几个月,前两年拍冯裤子的《北京人在纽约》也是压着所有人,无论遇到什么事他都必须赢,属于有才华有气场而又自视甚高的强人,但也输不起,人称鬼见愁。
他的脾气也不是针对谁,据说他当导演的时候,投资人来拍摄现场探班,他连招呼都不打,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今天能喝酒陪着笑脸已经是不错了。
不过把项目主动拿出来研讨,如果不是卖弄就是听意见的,态度应该好点,这里一个个都是影视界精英,肯提出看法就是给面子,毕竟每句话都可能涉及创意,不能听不顺耳就急眼。
可姜导不在乎,强势的情绪也是压倒别人的策略之一。
苏长青心里有点不舒服,不过没表现出来:“拍抗日题材的人太多了,以后甚至可能成为一个产业,到时候许多人靠拍这个吃饭,我就不凑热闹了。”
这倒是不假,后来横店里每天都驻扎着大量日军,有的群演成年累月演这个,好像在那当兵似的。
神剧泛滥一方面是因为过审容易,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市场不愁赚钱,实际上是集体过度消费历史。
这种文化现象米国也有,拍了不少抗德神剧,但发展到咱们这水平的,世界范围内极其少见。
在张导和姜导的作品里,抗日题材也占有相当大比重,尤其是张导,摄影和导演的成名作都是抗日。
他们是国内最顶尖的导演,创作面尚且如此之窄,其实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以后日本成了一个省,那不是没得玩了。
姜导呵呵笑:“苏导说话水平果然高,轻巧就推脱了。”
他这脾气可真够硬的,不依不饶,不推了难道针锋相对打擂台一起拍抗日剧?
苏长青有点恼火了,不过他不会当着这么多人面脸红脖子粗争论,观点可以辩论,已成历史的事实没什么好争的。
自从柳雨菲出演了神仙姐姐王语嫣,四维的员工当面叫苏长青老总,背后都叫慕容复,谁让他也是哥哥。
慕容复的绝技是什么?
斗转星移,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所以苏长青也不孚众望,给姜导出了两个好主意。
“姜导的新片强调贴近真实,在我心目中最贴近真实的抗日片是《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等等老片子。”
姜导一时不明白苏长青说起这些什么意思,但也附和:“这些都是建国早期电影,许多参演人员甚至就是当年的战士。”
这倒是没错,拍《铁道游击队》时是当年游击队队长、政委当的顾问,一些危险动作甚至是当年的老战士帮忙完成的。
后来成龙大哥和许帆也拍过一个版本,现代手法演绎,就没那个味道了。
不过苏长青说的不是这个:“我的意思是影像质感,如果是我拍这部电影的话,就会选择黑白拍摄,那才是老电影的感觉。”
姜导举起一半的酒杯悬在了那,嘶地抽了口冷气:“黑白?!”
苏长青举起杯和他碰了一下:“没错,黑白。”
张导眼睛转了转,一拍手:“苏导这主意不错,用黑白。”
姜导眼睛眨巴了好一会,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说:“我和顾常卫一直争论这事,来之前最终确定用黑白拍这片子,没想到……”
感情他已经这么考虑了,姜导在这部电影里抖了不少机灵,其中之一就是黑白拍摄,现在被苏长青一句话破了功,未免有些懊丧。
他说的顾常卫是这部片子的摄影,原本是张导的御用摄影师,这次被他请去了。
两人是否商量黑白拍摄无人知晓,这么多影界大拿都见证了,是苏长青先建议了这一点。
大家哄然叫好:“英雄所见略同,你们两个不约而同想到黑白上来了,看来这片子就该这么拍。”
“这想法真好,其实这方面题材我也更喜欢《地道战》《平原游击队》的感觉,服道化非常真实,那个时代似乎就应该是黑白的。”
“何止那个时代,我三十年前的照片都还是黑白的,回忆起来都想不起童年有啥是彩色的了。”
“不过现在返回去拍黑白可不容易了,机器都更新换代了,胶片也不容易找,搞不好比彩色还贵。”
“这倒也是,另外以前黑白胶片灰度级别较窄,拍出来的层次不足才有那种特殊效果,现在想要拍成那样反而有难度。”
阿佳妮笑着对苏长青点头,对这点子表示赞许。
穆沐和柳雨菲都挺得意,但也没说话。
张导是摄影师出道,这方面是行家:“黑白胶片也发展了好几代,感光材料溴化银、氯化银越来越细腻,想要原来那种质感不容易,只能定做胶片,我觉得没必要,后期做效果就行了。”
黑白胶片过时了,市场小产量低价格自然也就更高,技术难度反而更大了。
这就像六七十年代米国能登月,二十年后也无法简单复制,过时的技术捡起来再用成本会更高,不如重新再搞一套。
姜导开始谦虚,其实是嘴硬:“其实我能想到拍黑白也不是啥创意,前两年斯皮尔伯格拍《辛德勒的名单》也用了黑白,拍老电影嘛,这也算是老噱头。”
苏长青也同意:“拍老题材用黑白只是个技术问题,主要看题材是否合适,谈不上创意。”
他话锋一转:“但这也是内容问题,如果通篇都用黑白的话就显得死板,那就真成一部老电影了。”
姜导没听明白,但也不肯问,显得在请教。
然而巩琍替他问了:“苏导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苏长青端起酒杯停了会,似乎在思考,房间里顿时非常安静。
张曼钰一晚上没吭声,这时候忍不住追问:“是什么?”
“我的意思是,最后男主不是被砍头了么,一刀下去,唰,画面变成彩色,将所有人都拉回现实,最终咱们的把观众拉回现实,历史与今天才能有呼应。
紧接着是男主的人头落地,一眨眼画面又变成了红色,血红血红。”
后来《鬼子来了》的确也是这么拍的,最后男主被砍头时画面突然变成了全红,血红血红。
这个花招一直被拥趸者津津乐道:“姜大导演为了片尾一抹红,全片选择了黑白,超级有才。”
姜导听懵了,看着苏长青发愣。
这个主意他显然还没想到,但后脊梁阵阵发毛,知道这是个绝妙的好点子。
苏长青继续抖机灵,让姜导无法拒绝他的建议:“画面变成全红,就和《红高粱》结尾时一样,算是向你主演的《红高粱》、向张导致敬。”
显然不能,这其中的道理姜导不可能糊涂,这么说话就是有点急了,于是绑架上爱国情怀。
姜导的自负是业内出了名的,拍《红高粱》和张导吵了几个月,前两年拍冯裤子的《北京人在纽约》也是压着所有人,无论遇到什么事他都必须赢,属于有才华有气场而又自视甚高的强人,但也输不起,人称鬼见愁。
他的脾气也不是针对谁,据说他当导演的时候,投资人来拍摄现场探班,他连招呼都不打,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今天能喝酒陪着笑脸已经是不错了。
不过把项目主动拿出来研讨,如果不是卖弄就是听意见的,态度应该好点,这里一个个都是影视界精英,肯提出看法就是给面子,毕竟每句话都可能涉及创意,不能听不顺耳就急眼。
可姜导不在乎,强势的情绪也是压倒别人的策略之一。
苏长青心里有点不舒服,不过没表现出来:“拍抗日题材的人太多了,以后甚至可能成为一个产业,到时候许多人靠拍这个吃饭,我就不凑热闹了。”
这倒是不假,后来横店里每天都驻扎着大量日军,有的群演成年累月演这个,好像在那当兵似的。
神剧泛滥一方面是因为过审容易,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市场不愁赚钱,实际上是集体过度消费历史。
这种文化现象米国也有,拍了不少抗德神剧,但发展到咱们这水平的,世界范围内极其少见。
在张导和姜导的作品里,抗日题材也占有相当大比重,尤其是张导,摄影和导演的成名作都是抗日。
他们是国内最顶尖的导演,创作面尚且如此之窄,其实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以后日本成了一个省,那不是没得玩了。
姜导呵呵笑:“苏导说话水平果然高,轻巧就推脱了。”
他这脾气可真够硬的,不依不饶,不推了难道针锋相对打擂台一起拍抗日剧?
苏长青有点恼火了,不过他不会当着这么多人面脸红脖子粗争论,观点可以辩论,已成历史的事实没什么好争的。
自从柳雨菲出演了神仙姐姐王语嫣,四维的员工当面叫苏长青老总,背后都叫慕容复,谁让他也是哥哥。
慕容复的绝技是什么?
斗转星移,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所以苏长青也不孚众望,给姜导出了两个好主意。
“姜导的新片强调贴近真实,在我心目中最贴近真实的抗日片是《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等等老片子。”
姜导一时不明白苏长青说起这些什么意思,但也附和:“这些都是建国早期电影,许多参演人员甚至就是当年的战士。”
这倒是没错,拍《铁道游击队》时是当年游击队队长、政委当的顾问,一些危险动作甚至是当年的老战士帮忙完成的。
后来成龙大哥和许帆也拍过一个版本,现代手法演绎,就没那个味道了。
不过苏长青说的不是这个:“我的意思是影像质感,如果是我拍这部电影的话,就会选择黑白拍摄,那才是老电影的感觉。”
姜导举起一半的酒杯悬在了那,嘶地抽了口冷气:“黑白?!”
苏长青举起杯和他碰了一下:“没错,黑白。”
张导眼睛转了转,一拍手:“苏导这主意不错,用黑白。”
姜导眼睛眨巴了好一会,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说:“我和顾常卫一直争论这事,来之前最终确定用黑白拍这片子,没想到……”
感情他已经这么考虑了,姜导在这部电影里抖了不少机灵,其中之一就是黑白拍摄,现在被苏长青一句话破了功,未免有些懊丧。
他说的顾常卫是这部片子的摄影,原本是张导的御用摄影师,这次被他请去了。
两人是否商量黑白拍摄无人知晓,这么多影界大拿都见证了,是苏长青先建议了这一点。
大家哄然叫好:“英雄所见略同,你们两个不约而同想到黑白上来了,看来这片子就该这么拍。”
“这想法真好,其实这方面题材我也更喜欢《地道战》《平原游击队》的感觉,服道化非常真实,那个时代似乎就应该是黑白的。”
“何止那个时代,我三十年前的照片都还是黑白的,回忆起来都想不起童年有啥是彩色的了。”
“不过现在返回去拍黑白可不容易了,机器都更新换代了,胶片也不容易找,搞不好比彩色还贵。”
“这倒也是,另外以前黑白胶片灰度级别较窄,拍出来的层次不足才有那种特殊效果,现在想要拍成那样反而有难度。”
阿佳妮笑着对苏长青点头,对这点子表示赞许。
穆沐和柳雨菲都挺得意,但也没说话。
张导是摄影师出道,这方面是行家:“黑白胶片也发展了好几代,感光材料溴化银、氯化银越来越细腻,想要原来那种质感不容易,只能定做胶片,我觉得没必要,后期做效果就行了。”
黑白胶片过时了,市场小产量低价格自然也就更高,技术难度反而更大了。
这就像六七十年代米国能登月,二十年后也无法简单复制,过时的技术捡起来再用成本会更高,不如重新再搞一套。
姜导开始谦虚,其实是嘴硬:“其实我能想到拍黑白也不是啥创意,前两年斯皮尔伯格拍《辛德勒的名单》也用了黑白,拍老电影嘛,这也算是老噱头。”
苏长青也同意:“拍老题材用黑白只是个技术问题,主要看题材是否合适,谈不上创意。”
他话锋一转:“但这也是内容问题,如果通篇都用黑白的话就显得死板,那就真成一部老电影了。”
姜导没听明白,但也不肯问,显得在请教。
然而巩琍替他问了:“苏导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苏长青端起酒杯停了会,似乎在思考,房间里顿时非常安静。
张曼钰一晚上没吭声,这时候忍不住追问:“是什么?”
“我的意思是,最后男主不是被砍头了么,一刀下去,唰,画面变成彩色,将所有人都拉回现实,最终咱们的把观众拉回现实,历史与今天才能有呼应。
紧接着是男主的人头落地,一眨眼画面又变成了红色,血红血红。”
后来《鬼子来了》的确也是这么拍的,最后男主被砍头时画面突然变成了全红,血红血红。
这个花招一直被拥趸者津津乐道:“姜大导演为了片尾一抹红,全片选择了黑白,超级有才。”
姜导听懵了,看着苏长青发愣。
这个主意他显然还没想到,但后脊梁阵阵发毛,知道这是个绝妙的好点子。
苏长青继续抖机灵,让姜导无法拒绝他的建议:“画面变成全红,就和《红高粱》结尾时一样,算是向你主演的《红高粱》、向张导致敬。”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91433/2115816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