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第三百四十章:使团进京与边事

第三百四十章:使团进京与边事

推荐阅读:熊学派的阿斯塔特食飨之诗重生八一渔猎西北领主又红名了亡灵之息NBA:我虽然嘴臭,但我打架强灾变卡皇黄昏分界圣杯战争?龙珠战争!综漫:从尸魂界开始砍穿万界

    正阳门前,皓日当空。
    一队身着蒙古服饰的队伍,缓缓在正门前停下。
    为首者乘着马车,衣着华贵,身材壮硕,满脸的络腮胡子,在两名侍女的服侍下,走下马车,面色谦逊,道。
    “蒙古大汗帐下,孛儿只斤·满都鲁,奉大汗之命,前来大明践行与贵国皇帝之约。”
    镇南王的案子结束之后,陈懋等人固然是保住了爵位,但是薛瑄和杨善这样的文臣,可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直接被削去了官职,打发回了老家。
    所幸,鸿胪寺没有大理寺换的那么勤,还是有人能够顶上的。
    这次负责过来迎候的,就是代掌鸿胪寺事的少卿齐政和礼部侍郎王一宁。
    他二人闻听此言,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脱脱不花派遣使团入京的消息,倒是早就传到了鸿胪寺,但是他们却从没听过什么约定啊。
    这边愣神着,另一边,一位身着内侍袍服的宦官便笑眯眯的上前,道。
    “见过贵使,咱家御用监掌印太监王诚,奉我朝陛下之命,在此迎候,不知贵使,可带了贵部大汗的信函?”
    那名蒙古贵族行了个礼,从侍从手中拿过一个匣子,道。
    “这是大汗给贵国皇帝的书信,除此之外,我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阿速,鄂尔多斯等五部首领,俱致书贵国皇帝陛下,在此一并奉上,请公公代为转交贵国皇帝陛下。”
    两位老大人面面相觑,看着王诚和这位蒙古特使言笑晏晏,脸上的笑容不由有些僵硬。
    没记错的话,他们才是朝廷派来负责接待的官员吧……
    不过他们在旁听着,却也察觉到了一丝不对。
    作为专门负责接待使团的官员,齐政和王一宁两个人,自然是对于蒙古的贵族以及这次使团的名单,有过详细的了解。
    别的不说,这次的正使,也就是他们面前的这个缀金饰玉的蒙古贵族,身份可就不一般。
    他是鞑靼前一任大汗阿寨台吉的幼子,也就是脱脱不花的亲弟弟,可以说在鞑靼,他的身份地位,仅次于脱脱不花本人。
    这次由他亲自过来,可见脱脱不花对此次出使的重视。
    更何况,他刚刚提到的几个部落,如果没记错的话,正是鞑靼帐下超过万人的几个大部落。
    一时之间,两位老大人不约而同的交换了个眼神,进一步提高了心中对于这次接待的重视。
    仅仅只是礼节性的迎接,耽误不了多少时间,寒暄过后,齐政等几个人,便带着蒙古使团进了鸿胪寺。
    与此同时,蒙古遣使向大明求和的消息,很快也随着使团入京,在京城当中不胫而走……
    武英殿中。
    朱祁钰负手而立,他的面前,是一副大大的边防图。
    在他的身后,站着几个大臣,分别是兵部尚书于谦,户部尚书沈翼,内阁首辅王翱以及武英殿大学士俞士悦。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人身着一品武官袍服,一人白发苍苍,脸上皱纹如同刀劈斧凿,望之便令人心生敬畏,另一人正值壮年,精干坚毅。
    这二人不是别人,正是刚刚回京不久的昌平侯杨洪和靖远伯范广。
    几个人各自按照位次列好,唯有于谦站的稍稍靠前些,正指着边防图开口。
    “瓦剌一战,我军虽胜,但也同时暴露了我边防各处的许多问题,汇总下来,大约有三点。”
    “其一乃屯田废弛,军纪涣散。”
    “其二乃边军逃亡,空额严重。”
    “其三乃关隘繁多,各自为政,兵力分散,互援不及。”
    “若此三点问题能够解决,则我大明边防可无忧矣。”
    虽然说开年以来,于谦接连受了罚俸,禁足等等一系列的打击,但是他不仅没有因此而颓废下去,反而状态好了不少,干劲儿十足的。
    如今杨洪归京,他彻底交卸了京营的差事,目光和精力更是迅速汇集到了边防之上。
    毕竟,土木之役的大败,带给朝廷的震撼很大,所以如何整饬边防,也就成了他这个兵部尚书考虑的重中之重。
    听了于谦的话,朱祁钰的眼中闪过一丝满意。
    抛开其他的不堪,于谦的对兵事的熟稔了解,在朝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他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全都是亟待解决且直指根本的问题,如他所说,一旦这几个问题解决了,那么大明的边防便会重新稳固起来。
    摆了摆手,朱祁钰开口道。
    “诸位卿家都是对兵事惯熟之人,对于于尚书所说的这几个问题,大可畅所欲言。”
    如今在殿中的大臣,除了沈翼之外,于谦本身就是兵部尚书,俞士悦早年在都察院多次巡边,王翱更是在辽东提督军务数年之久,亲自上过战场。
    武将这边,杨洪和范广更是久历边镇,都是惯熟之人。
    当然,于谦所说的这几个问题,都牵涉很广,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所以大家都并没有立刻开口。
    于是朱祁钰只得开口点人:“首辅,你之前在辽东提督军务,想必对于边境的事务多有了解,便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有这么个间隔,王翱也差不多整理好了思绪,拱了拱手,便开口道。
    “陛下,臣以为于尚书所说的三点当中,前两者其实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洪武之时,太祖皇帝以本地军户及有罪戍边之人,常镇边境,大开屯田,辅以中盐法,不靡费朝廷物力而强边军,使迤北各部,无人可轻攫我军锋芒。”
    “至永乐之后,太宗皇帝屡次北征,边军和各地军队的调动越发频繁,其后,太宗皇帝以边军久镇一地,世代相传,恐有晚唐割据之祸,故命各地军队轮调戍边。”
    “轮调戍边长途跋涉,辛苦异常,因此,边军多有出逃,又因边军调动频繁,屯田之时,兵士多不肯用心,屯田亦开始废弛。”
    “除此之外,边军轮戍,但边将却往往一镇数年,因此,对于手下兵卒,往往苛待煎迫过甚,克扣军饷,侵占军屯为私田,擅自挪用官军的行为比比皆是,又反过来增加了出逃边军,长此以往,边境局面方糜烂至此。”
    不愧是在边境待了这么久的大臣,王翱的这番分析十分深刻,让朱祁钰都忍不住眼前一亮。
    但是他的这番话,却引起了一个人的不满。
    杨洪黑着脸,开口道:“王大人此言,未免偏颇了,边境如今的状况,岂能全归罪于边将?”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95994/3030061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