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第五百七十二章:治国之道

第五百七十二章:治国之道

推荐阅读:熊学派的阿斯塔特食飨之诗重生八一渔猎西北领主又红名了亡灵之息NBA:我虽然嘴臭,但我打架强灾变卡皇黄昏分界圣杯战争?龙珠战争!综漫:从尸魂界开始砍穿万界

    <!--go-->    朝堂之上,不少大臣都将这件事情按在了东厂和锦衣卫的头上。
    毕竟,这两大衙门,是天子手中刺探情报,监察百官的利器。
    但是实话实说,在这件事情上,他们实在是错怪东厂和锦衣卫了。
    厂卫的确有不少消息渠道,但是,也没工夫去管一个还没入仕的举人。
    就算查到了周鉴和彭华之间的关系,也不会无缘无故的拿这种小事去打扰天子。
    朱祁钰之所以知道这件事情,是因为……周鉴说的是实话!
    在这个时间点上,彭华和周鉴的关系摆到台面上来,所有人都会觉得,周鉴是徇私点了自己的老师入仕。
    但是,朱祁钰清楚,并非如此。
    彭华此人,确有真才实学。
    说起这二人的关系,其实也很有趣。
    要知道,周鉴今年已经四十九岁了,但是,彭华却才十九岁。
    二人年龄差距如此之大,彭华反而是周鉴的授业老师。
    这种奇怪的关系,自然是另有隐情的。
    周鉴出身并不算好,他的祖父周富甚至迫于生计,入赘了当地的富户家中,以至于全族不得不改姓为欧阳。
    在周鉴人生的前半辈子,他都叫欧阳鉴。
    欧阳鉴年少英才,二十岁便中举人,但是,他的天赋也仅止于此。
    中举之后,他八次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郁闷之下,已经开始在各种奇奇怪怪的方面找原因。
    当时,他找人算了一卦,说是因为他全族入赘,辱没了祖宗姓氏,所以上天惩戒,令他难有功业。
    于是,为了能够登第,欧阳鉴便开始想办法改姓。
    但是,入赘的是他祖父,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想要把姓氏改回来,欧阳氏一族的老人们,也必然不会同意的。
    郁闷之下,欧阳鉴到江西游学,结识了刚刚十五岁的彭华。
    和出身贫寒的周氏不同,彭氏一族乃官宦世家。
    彭华的曾祖彭复安便是远近闻名的大儒。
    祖父彭同升官至礼部尚书,其父彭贯,为正统元年进士,官至浙江提刑按察司佥事。
    除此之外,彭华还有一个堂兄,名为彭时,乃正统十三年的状元!
    因此,在结识了彭华之后,欧阳鉴一方面深感彭华的才学出众,另一方面,也想借彭氏一族之力。
    既为改姓,也是看中了彭氏一族在科举考试上的多年经验积淀。
    于是,他便拉下老脸,对彭华执弟子之礼,甚至于,还正经八百的行了拜师礼。
    随后,以师命难违为借口,顺顺利利的改回了周姓,又想法子在彭氏的族学里头研习了大量的会试技巧,终于在四年之后,第九次会试当中,顺利考中了进士。
    所以,说彭华是周鉴的授业恩师有水分,但是,师徒的名分是实打实的,而且,周鉴的确借了彭氏多年的积淀,否则,他还真不一定能够顺利步入仕途。
    这些内情,朝中众人并不知晓,但是其实,要是知晓了,只怕对周鉴的怀疑会更深。
    毕竟,彭时和周鉴虽然年龄差距不小,不可能教他什么,但是,彭氏对周鉴的恩德,是实实在在的。
    谁说得准,为了报恩,周鉴会不会做些什么呢……
    其实,前世的时候,彭华在乡试中被周鉴点为亚元,并没有掀起太大的风浪。
    真正让他们的关系被朝中所知的,是后来彭华在会试当中一鸣惊人,以会试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殿试,夺得了当届的会元,这才让他们的关系被人扒了出来。
    但是,那个时候,他们的关系反而成了正面典型。
    毕竟,周鉴就算能摆弄乡试,但是礼部主持的会试,他是决然干预不了的,所以,彭华能在会试当中取得第一,足以证明他的乡试亚元名副其实。
    如此一来,彭华是周鉴的授业恩师,周鉴是彭华的座师,二位互为师徒,一时成为美谈。
    但是,如今的彭华,毕竟还没有来得及参加会试!
    因此,周鉴哪怕此刻心中坦荡,也挡不住其他人的质疑。
    一时之间,朝臣们望着周鉴的目光,也多了几分暧昧不清,与此同时,好几个和周鉴一样想要站出来的言官,也迟疑了起来。
    虽然说周鉴和彭华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刻意隐瞒,但是,这种小细节,天子都能清清楚楚,那么,对于他们,天子又该知道多少呢?
    官场是个大染缸,谁又敢拍着胸脯上,自己一辈子没有干过一件不合规矩的事情呢?
    质疑天子没什么,这是科道官员的本分。
    但是,要是被天子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将自己曾经犯过的错揭出来,在朝堂之上,小错也可能变成大错。
    就像现在的周鉴,他固然有可能是真的为国抡才,未徇私计,但是,悠悠众口,单凭他一个小小给事中的一句问心无愧,如何能堵得住呢?
    有人能堵得住!
    在群臣对周鉴一片惊疑的目光当中,朱祁钰站在御阶上,开口道。
    “朕相信周给事中未有谋私!”
    话音落下,被众人质疑但有口难辩的周鉴猛然抬头,神色十分复杂。
    朱祁钰脸色平静,继续道。
    “彭华的试卷,朕调看过,却有才学,与此届的江西解元难分伯仲,平分秋色,亚元之名,实至名归。”
    “所以……”
    周鉴感到上首天子的目光落在他的身上,随即,天子的声音再起,他老人家问道。
    “周给事中,你告诉朕,难道说彭华有朝一日若能入仕,会因你曾为国举才授他亚元,而对你唯命是从吗?”
    这……
    周鉴一时无言,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半晌,他方道:“陛下圣明,是臣莽撞了,请陛下降罪。”
    望着跪伏于地的周鉴,朱祁钰轻轻叹了口气,旋即,他将目光落在群臣之上,肃然道。
    “诸卿,结党营私乃国之祸患,此朕知之,诸卿亦知之,唐宋皆有党争,不问利弊,不顾社稷,朝令夕改,靡费国力,此诚社稷之祸,当警之戒之。”
    “但朕今日要告诫诸卿的是,结党不可,但矫枉过正,亦不可取,党争之祸,其祸在人,在心,在朝堂风气不正。”
    “诸卿若能持守正心,举才唯贤,以社稷国家为重,百姓生民为要,则内举不必避亲,外举不必避仇,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此朕拔擢官员秉持之原则,望诸卿谨记。”
    这个时候,当然不会再有没眼色的人,出来继续顶撞天子。
    于是,群臣俯首,齐声道。
    “臣等谨记陛下教诲。”
    但是,这毕竟是大道理,所谓“持守正心”,“举才唯贤”又该是个什么标准?万一有人借着这个旗号,真的徇私提拔自己的亲信呢?
    老大人们虽然没有在这个时候不应景的说出来,但是,心中还是不免有所疑虑。
    这般神色,朱祁钰自然也看在眼中。
    所以,紧接着,他便继续开口道。
    “吏部何在?”
    于是,王文立刻上前,道。
    “臣在。”
    “自即日起,凡受大臣举荐而拔擢者,不受三年考课之限,一年为期,由吏部主持考核,合格者留任,不合格者黜落,回归吏部待选名册,降回原级重新选授官职。”
    朱祁钰的话音落下,群臣纷纷倒吸一口凉气,唯独王文黑了一整个朝会的脸,顿时喜笑颜开,拱手道。
    “臣领旨,必不负陛下所托。”
    吏部掌铨选大权,其权重乃六部之首,这是朝野供认的,所谓“表率百僚,进退庶官,铨衡重地,其礼数殊异,无与并者”,便是此理。
    但是,实际上,吏部并不能完全掌握铨选大权,因为,官员的荣辱升降,本是天子之权,吏部不过代行而已。
    铨选大权,细分下来,可分为官职转调与官员考核两项基本权力。
    但是遗憾的是,这两项权力,吏部都不能彻底掌握。
    先说官员考核,无论是京察,大计,还是针对普通官员的考满,都是由吏部主持,都察院协理。
    甚至于在大规模的考核当中,都察院是直接参与其中,贯穿全程的,一旦考课的结果,督查御史有所质疑,那么便需要进入复核的阶段。
    至于官职转调,更不用说,吏部根本不可能掌握的了。
    名义上来说,官员的升迁罢黜,都要经过吏部的核准,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却并不完全是如此。
    因为是代行天子的铨选之权,所以理所当然,其权力本身来自于天子。
    所以,在吏部的正常铨选之外,由大臣举荐,天子核准,直接进行官员调动的方式,也是完全合理合法的。
    当然,前提是要遵守铨选的铁则,比如说,不能让一个没有功名的武将来当兵部尚书,或者说仅凭圣恩,无凭无据的越品拔擢毫无实绩的幸进之徒。
    在这种情况之下,吏部的权力被一再压缩,真正能够掌握的,实际上只有那些门庭不够强势的三品以下的官员。
    三品以上的大多数情况需要廷议,或者直接就是简在帝心,门庭强势的,越过吏部直荐天子,也是常事。
    当然,这中间的情况十分复杂,很多时候,天子也会首先考虑吏部的意见。
    但是终归,吏部的权力是被分走了相当一部分的。
    然而即便如此,凭借着残缺不全,被这里瓜分一点,那里拿走一点的铨选大权,吏部依旧稳居六部之首。
    不过,王文这个吏部尚书,有些时候也会比较憋屈就是了,毕竟,选授官员本是吏部执掌,但是谁没事都来插一杠子这种感觉,真的不怎么好。
    但是,以往的时候,他也没什么办法。
    因为,人家的奏疏都是直接递到了天子的案头,经过天子点头的,吏部难道还敢不从吗?
    所以,哪怕贵为天官,也是有烦恼的。
    可是,如今天子的这句话,却无异于给吏部了一柄尚方宝剑。
    虽然依旧不能改变朝臣越过吏部直接举荐的旧习,但是,吏部手中总算是有了钳制的措施。
    要知道,往常的时候,这种举荐方式拔擢的官员,在考核的时候,和其他普通的官员一样,都是三年一考,九年考满。
    但是如今,吏部却有了额外的考核权,而且,天子说的明明白白,考核不合格,连退回原职的机会都没有,只能降品待选。
    如此一来,朝臣们再举荐或者被举荐的时候,都必定会更加小心谨慎,如果不是真的能力人品都是上上之选,是不会轻易举荐的。
    所以,王文这个吏部尚书,自然是高兴的很。
    朱祁钰看着王文红光满面的样子,不由有些无语,但是也没多说什么,略一停顿,待王文退下,旋即便又叫道。
    “都察院?”
    “臣在。”
    陈镒大步上前,在殿中拱手侯旨,眼中也隐隐有期待之色。
    毋庸置疑,天子授予吏部新的考核之权,是为了抑制党争,避免朝臣肆无忌惮的提拔无才无德的亲信之人。
    但是,可别忘了,监察百官,本来可是科道的活儿!
    “自即日起,风宪御史,准以结党营私之罪参劾朝臣,朝廷地方,文武百官,凡有因私恩废公义,因谄媚上官,争权夺位乱朝廷政务,是非不分者,查实后,具以结党营私罪参劾。”
    “臣领旨,必不负陛下所托。”
    陈镒拱了拱手,面色坚毅。
    不得不说,这道诏旨,对于科道风宪来说,也是个好消息。
    要知道,和刚刚给予吏部对受举荐官员的年考权力不同的是,对于都察院的这道诏旨,天子没有加任何的限制条件。
    换句话说,朝廷百官,皆在监察范围之内,非只有被举荐拔擢的官员。
    只要是有争权夺位,扰乱朝堂政务,或是因私人关系而乱公义之人,科道言官皆可参劾。
    这对于每天拿弹劾当业绩的科道来说,简直就跟猫儿闻见腥了一样。
    但是,还没等陈镒高兴片刻,天子又补了一句。
    ”科道风宪,若因私利而擅自攻讦他人,或私自结党以劾大臣,查实后,罪加一等。”
    好吧……
    群臣松了口气,陈总宪的脸色却有些幽怨。
    陛下,您至于这么信不过科道吗……
    天子给了他一个坚定的眼神。
    至于!
    言官对于朝廷来说,重要性毋庸置疑,所以历来,科道犯罪,都是从严从重。
    “结党营私”这个罪名,拿捏起来分寸难以把握,若不加以限制,反倒会成为御史们攻讦朝臣的手段。
    所以,只能委屈陈总宪了。
    应该说,吏部年考,御史督查,双管齐下,对于结党和党争之风,应该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抑制。
    这也是目前来看,能够实施下去的,最切合实际的办法。
    其实除此之外,朱祁钰还曾经考虑过,如果年考当中官员不合格,是否要追究当初举荐官员的责任。
    但是到最后,他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在朝堂之上,能够有举荐资格的人很多,基本上是个人都能上本举荐别人。
    但是,真正有分量的,能够保证自己能举荐成功的,其实寥寥无几,皆是朝中重臣。
    如果说行此追责制度的话,闹出来的动静实在太大,容易引得朝堂动荡。
    何况,从实际出发考虑,这些大臣举荐别人,是觉得他们合适于这个职位,但是,真正能不能干好,谁也不能提前打包票。
    所以,以此来追责举荐人,反而对朝堂没有好处。
    就拿现在来说,难道说方杲,洪常,叚寔三人当中有一个干得不好,就要将于谦罢免?未免太过苛责了。
    因此,到最后,朱祁钰还是决定,只撤销被举荐之人的官职,让他回到吏部待选,而没有做出过分严苛的措施。
    但是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这件事情的根本,在于朝堂风气如何。
    大道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确实是只要照着做,就能够拿到好结果的路,尽管,大道理并不容易践行。
    所以,惩罚的措施要有,但是重点,还是要放在教化上。
    如果朝中大臣,真的能够做到以国为本,为国举荐合适的官员,而被举荐的官员,也能持正自守,不因私恩而废公务,朝堂风气如此,党争才能真正的杜绝。
    当然,朱祁钰从未想过,能够改变人本性当中的自私。
    提携后进,相互扶持,是官场当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但是,只要能够将社稷摆在私利之前,那么,即便有所私心,也并非不可接受。
    这当然非常困难。
    但是,要去做!
    从天子自己做起,正身方能正人。
    君主正,朝堂方能清明。
    不可迂腐于自身持守能自令百官仿之,但是,也不可迷信严刑峻法,只以刑罚令百官畏惧。
    宽严相济,刚柔相合,雷霆手段为慑,教化仁义为引。
    此方是,治国之道!<!--over-->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95994/3319255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