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言情小说 > 神级复兴系统 > 第三百八十五章 此心安处是吾乡

第三百八十五章 此心安处是吾乡

推荐阅读:LOL:什么叫自爆型打野啊?序列大明综网:终焉的守望之无尽词缀科技公司,我成国产之光!玩家重载那就让她们献上忠诚吧!港综世界的警察我也是异常生物退下,让朕来人在综墓,卸岭盗魁

    第三百八十五章此心安处是吾乡
    汉语是世界上最复杂,最多样化的语言了,没有之一,因为人口众多而且早起文化风俗不同,形成的多元化的小社会集体,从早起的部族开始,汉语就是多元化的。
    后来王朝时代,为了方便皇权管理,从商朝开始在朝堂上形成了‘雅言’的官方语言,用于沟通各个诸侯国的通用语。
    上古雅言已经失传了,没有完整的流传下来,或许在某一个商周墓葬中还存有一种类似于《广韵》这种声韵书籍来记录当时的语言。
    不过现在流传下来的华夏语言,基本上分为八大类,官话方言、晋语、湘语、赣语、吴语、闽语、粤语、客语。
    其中官方方言是历朝历代的‘雅言’正本,也分成八大官话。
    南方最古老的吴语也分为北部,南部和西部三大分支。
    官方统计全国现存的方言是129种,这还不算细分下来,像明珠,每个区的方言都有细微差异。
    华夏汉语言博大精深,同时也是根据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发展形成的,具有强烈的代表性和独特性,是民族文化中宝贵的遗产,可是现在随着龙过步入城市现代化,强力的推广普通话,让方言流失的严重,很多现代出生的孩子都不了解当地的地方话。
    而且还渐渐形成了一种奇怪的价值观,就是说普通话就高贵,说方言就显得没文化,土。
    普通话确实要普及和推广而,当初它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就是这个目的。
    但是绝对不是代表普通话就是华夏民族的‘唯一语言’,普通话只能是汉语中的一种。
    当初普及普通话的目的是让全国的人们能够更好的交流,而方言是属于一个地域本土的文化和传承,假设这种方言文化消失了,也就意味着地域的特殊性和独特性消失了,千篇一律的华夏,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统一不代表正确,相反,能够容纳更多的声音才是和谐社会。
    而且普通话是为了让你走出去了,但是自己家乡的方言是为了让你记住根在哪里。
    华夏人讲究落叶归根,这个根就是畜生所在,养育培育了土地上传承了千百年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文化趋同,是一种对文明的扼杀。
    而且每个地区的方言特色都是鲜明的,而且是有独到作用的,戏曲全部都是从地方戏,也就是方言发音唱词发展而来的。
    京剧的韵律一定跟越剧不一样,因为方言语系不一样。
    而且方言小品也是对喜剧巨大的贡献,现在小品上多是以东北方言为主的,相声以京城和津门话为主,同时还有南方的相声和小品。
    假设只有一种语言的小品,那一定是枯燥的。
    而且方言的归属感很强,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定是从方言上那种故乡的熟悉感带来的感动和亲近。
    就像在异国他乡,遇见一个说汉语的同胞一样,那种亲近感是从血脉中延伸的,这就是民族文化的凝聚力。
    除了这些,方言也能让人了解到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以及陌生文化带来的新鲜感。
    不过也有一些误会,比如有句翻译过来的俗语,叫做‘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这句话听上去其实是有点奇怪的,因为太凶残冷漠了,有些不合常理,没有人会为了套狼牺牲自己的骨肉啊,这得多么丧失人性的父母.....
    其实这句话是就是一个地方话,是流传在巴渝,湘江,明珠,江西等南方地区,他们用的是吴语系方言,鞋子的读音就是‘haizi’,然后以讹传讹没有经过详细翻译,直接音译了。
    其实这句话的本意是,要想抓住狼,就不要舍不得鞋子追,因为狼生性狡猾,且体格强壮,能奔善跑,一旦被猎人发现,它不是东躲西藏,就是逃之夭夭。猎人若想逮住它,往往要翻山越岭、跑许多山路。
    而爬山路是非常费鞋子的一件事情,再加上古人脚上穿的多是草鞋、布鞋,很不耐磨。
    而且讹传之后,就变得有点怪怪,把原本一个比喻做事要舍得下成本的励志故事变成了一个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的邪恶故事。
    所以王耀在写词的时候,全是写很多歌方言版本,第一是可以加强传播力度,方言版本会让地方人产生亲近感,第二点就是他要潜移默化的用文化传播的形式,来保护方言。
    因为保护方言,就是保护传承,其中最紧密的就是地方戏的保护,要是方言断了,那么地方戏也就断了,有些唱词还真的就是方言唱出来韵味十足,因为本身华夏的音乐体系就是构建在方言规律上的。
    因为现在推广的普通话是东北官话和后来的京城官话揉融合而成,本身其实是一种催生品,所以在韵律方面舍弃了很多东西,讲究一个‘平’。
    而音乐这个东西,有韵有律,平夨高低才好听。
    现在人习惯了普通话的平,所以听到方言都会感到有些不适应,感觉怪怪的,所以排斥甚至鄙夷,有些没文化的人还称方言为‘土话’。
    但是普通话也是‘土话’的一种,不能因为说的人多了,就认为这就是最正确的说话方式,如果未来有一天西方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多,所有人都说英语的时候,那么这些人会不会说普通话是‘土话’?是没文化的表现?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语言还有艺术文化都是平等的,或许又雅俗之分,但是绝对没有高低之别。
    但是作为一个华夏人,你说普通话是必须,因为你有沟通的需求,但是掌握家乡的方言,是本分。
    因为做人的底线,就是不能忘本。
    包括学习英语或者其他外语,都是因为沟通的需求,有需求自然就有对应的付出,这个世界是很公平的,从来就没有不劳而获。
    汉文化能够延续到今天,都是由诸多的地方文化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如果这些地方文化都渐渐消失了,那么所谓的汉文化,也只是博物馆中的藏品,等你的子孙后代真正想要去了解的时候,你连用方言诉说家乡的好都做不到。
    因为那个时候,你已经没有了家乡。
    比较有名的诗句,也是很多文艺青年习惯挂在嘴边的‘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并不是说人可以不要家乡,随遇而安。
    这首苏轼的《定风波》写的极好,字里行间带着让人向往的豁达心态和自由的哲学理念。
    但是,读诗解读不是只从字面上理解那么简单,很容易成为一种错误的引用。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著名的‘乌台诗案’的后遗症,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险些惹来杀身之祸,在众多好友的力保之下被贬千里,同时还有一众好友受到牵连,其中就有另外一位大诗人王巩。
    王巩被贬蛮荒的岭南地区,多年后北归后再见苏轼,苏轼感慨万千,当年跟王巩一同出行的歌姬也回来了,宴席见苏轼问歌姬,岭南的风光如何,歌姬含情脉脉的看着王巩说出了这句。
    ‘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句话当然不是歌姬的原话,不过歌姬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这样,跟着心爱的人在哪都是家。
    这句话的出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初出城留别》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苏轼致敬了一下,写出了这首《定风波》,但是这里面表达的并不完全是对歌姬心态的称赞,更是对当时朝廷和帝王的心灰意冷,可以说苏轼当时的立场背景相当于丧家之犬,根本没有故乡可言,像是无根浮萍。
    而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也正逢相同的境遇,也是被贬时期才写下这种略显凄凉的《初出城留别》。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
    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
    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苏轼的《定风波》也是相似的语境
    ‘常羡人世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冷。
    万里回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欠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两首诗细细品味,结合两位诗人相似被贬被驱逐,失望加上无奈的处境,就能感觉出来所谓的‘心安是归处’到底指的是什么。
    如果一个人有家或者家乡,那么他一定不会有这么强烈的不安感。
    只有失去家乡的人,才会如此的彷徨。
    读诗,除了感受文字诗词的精妙之外,想要理解更是要去了解创作背景和诗人的风格,这样才能感受出诗词中真正的力量和含义。
    为了子孙后人能够找到家,王耀也觉得方言创作是很必要的,就算会加大了演出成本,也义不容辞,因为他现在有能力。
    方言创作,每一地方的演员都要换,要再磨合,再培养,不可能想流行歌手们那样,一首歌全国巡演。
    培养和磨合的过程,才是最大的开销,正常如果商人的话,会直接采用普通话一个方案,一套班底用到底。
    不过王耀不是商人,他是想做正经事的。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96852/2223148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