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俺答封贡(七)
推荐阅读:王者荣耀之我是小兵、从下乡支医开始重走人生路、离婚后,我能听到未来的声音、人在聊天群献祭成神,但光明女神、晋末长剑、觉醒每日情报面板,肝成万法真仙、同时穿越:我在诸天证大道、仙子别怕,我是瞎子、秦时明月之政、北齐怪谈、
高务实这三策,的确是按照他心目中的“上中下”顺序排列,但同时他也针对明人心中对一些问题的关注程度做出过考量。
首先,高务实把厚待把汉那吉和“仁”挂钩,然后放在了第一位。他说倾心接纳把汉那吉,是“胸怀四海之仁”的表现。“胸怀四海之仁”对于久受儒家熏陶的大明高层而言,显然属于“政治正确”,再牛逼的人也不敢在大明公开表示说我这个人就是不讲仁义——那等同于后世的一句名言“自绝于人民”,而下场则基本难逃一个“千夫所指,无疾而终”。
至于中策,则是按照一般人“既想要好处,又不肯付出相应的利益或努力”的思维来打造的,从头到尾都是在利用别人,而自己则躲在后面操控全局。说起来,这一条也很符合大明文官们的心态:总觉得自己智慧超群,根本不用亲自下场,“略施小计”就能掌控全局,达成目的。至于为何这一条还是被摆在中策,却不是上策,因为中华之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仁在智上。
一般而言,下策都是谋划者用来凑数,或者衬托上策而来的,但高务实这个下策倒还不至于那么糟糕。他的这个“下策”主要用来兜底,或者更直白的说,是用来给皇帝和满朝文武吃个放心丸。高务实的下策是告诉他们,只要接纳把汉那吉,就算局势再怎么糟糕,最差最差我们也有个地位足够的人质在手,对面投鼠忌器之下,绝对不敢真正动粗。
这就好办了,非常符合文官们“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个性嘛。不过高务实其实也能理解这些人的心态,毕竟这么多年被俺答压着打,换了谁在这个局面下,面对可能是盛怒而来的俺答汗,心里多少都会有点怂。尤其他们都是决策层,眼下都是在“参预机务”,万一将来被证明是决策失误,一个弄不好,日后可都是会被清算旧账的。
这样用心为大明量身打造的三策被高务实提出之后,果然引起了反响,虽然仍旧有人为刚才高务实“不合时宜的插嘴”耿耿于怀,但大家还是不得不承认:至少这小子提出的三条办法还是有点说法的,并不是在信口开河。
出乎不少人意料之外的是,这次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支持的是张居正。
张居正首先是赞扬了这上中下三策“有理可行”,然后提出:“还有一事,臣以为陛下可作要求:及把汉那吉一旦在我之手,则于俺答而言,无异于人质,倘若俺答非要我朝放人,且以兴兵为要挟,也不必多虑。”
“哦?”隆庆微微凝神,问道:“张先生有何高见?”
“臣以为,俺答今年已经两次南侵,均未取得什么战果,其内部不可能毫无怨言,否则为何此番俺答欲往青海一行?在此等贼寇眼中,我大明之富,岂是青海可比?无非大明虽富,强不可欺;青海虽贫,弱能轻取。是以,俺答才不得已把目光转至青海。眼下把汉那吉一旦为我所纳,正如方才高侍读所言,至少也有三大作用。即便是面临最危险的情况,甚至是俺答盛怒之下,不顾一切来攻,只要我等防御充分,也能令俺答无计可施,最终不得不派人来谈判……只要谈判,我朝便有了解决白莲余孽之机。”
白莲余孽?
众人都是心头一凛。
白莲余孽对于大明朝廷来说,一直都是如鲠在喉的一根刺,不将他们彻底剿灭,实在放心不下,任是大明哪一代帝王,在这件事的心态上都是如出一辙,绝无二致。张居正这一条提得非常好,一下子就把所有人的目光吸引住了,也包括隆庆帝在内。
只听得张居正继续侃侃而谈:“如方才高侍读所言,那把汉那吉乃是一克哈屯的心头肉,一克哈屯在漠南诸部又地位超然,连俺答也不敢轻易驳斥她的意见。那么,如果朝廷要求以白莲余孽如赵全、李自馨等人来交换把汉那吉,臣料俺答必然只能接受!”
这个说法,可就一石激起千层浪了。大明这些高层决策者们可不同于高务实,他们可不会觉得蒙古人学会耕种是件好事。
他们的思路是:如果蒙古人招募到足够的汉人百姓开荒耕种,那么蒙古人所害怕的“白灾”、“黑灾”等自然灾害对他们的影响就会大幅减弱。这样的话,蒙古人的实力就会加强,对大明的依赖度也会减弱。长此以往,他们既有农耕粮食维持生计,又有草原牧场获得骑兵优势,岂不是就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不败之地了?那还得了!
至于草原上是不是有那么多适合农耕的地区、蒙古人能不能招募到足够的汉人百姓,乃至于农耕与游牧制度混合之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些,他们是很难想得明白的,这不是智慧所限,实在是时代的局限。
其实农耕与游牧的混合制度,以前就曾经有过:辽国就是典型。但实际上,辽国自从发现宋朝并不是可以轻易征服的之后,它做了什么?它满足于勒索一点岁贡,然后就老老实实和宋朝和平了百年……最后,这控疆万里的大辽,竟然被当时看来其实还颇为“弱小”的金国给灭了。
辽国何以败给金国?原因可能很多,但有一点一定不能忽视:足以自给自足以后的辽国,顿时失去了扩张的动力,甚至在很多方面还羡慕“南朝”,尤其是文化。于是,野蛮变文明,可惜在变的过程中,被一个新生的、更野蛮的政权给覆灭掉了。
高务实想要用的手段,其实就是磨平蒙古人的野蛮,让其不得不为自己所用,但他的这些手段,至少在目前来说,很难说服这些大明朝廷的高层,因此他才没有把赵全等白莲余孽拿出来说事。
谁知道他不说,自然有聪明人帮他说了。
高务实心中叹息,白莲教那帮人其实对于蒙古人的汉化还是起了不少作用的,比如把汉那吉不就在大板升城置办了宅院,搞出那汉蒙合璧的小楼出来?
但高务实马上又想道:算了,没有赵全这些人,我也可以自己想办法引导蒙古贵族们,让他们加速汉化——比如把汉那吉就是个很好的突破口嘛!
首先,高务实把厚待把汉那吉和“仁”挂钩,然后放在了第一位。他说倾心接纳把汉那吉,是“胸怀四海之仁”的表现。“胸怀四海之仁”对于久受儒家熏陶的大明高层而言,显然属于“政治正确”,再牛逼的人也不敢在大明公开表示说我这个人就是不讲仁义——那等同于后世的一句名言“自绝于人民”,而下场则基本难逃一个“千夫所指,无疾而终”。
至于中策,则是按照一般人“既想要好处,又不肯付出相应的利益或努力”的思维来打造的,从头到尾都是在利用别人,而自己则躲在后面操控全局。说起来,这一条也很符合大明文官们的心态:总觉得自己智慧超群,根本不用亲自下场,“略施小计”就能掌控全局,达成目的。至于为何这一条还是被摆在中策,却不是上策,因为中华之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仁在智上。
一般而言,下策都是谋划者用来凑数,或者衬托上策而来的,但高务实这个下策倒还不至于那么糟糕。他的这个“下策”主要用来兜底,或者更直白的说,是用来给皇帝和满朝文武吃个放心丸。高务实的下策是告诉他们,只要接纳把汉那吉,就算局势再怎么糟糕,最差最差我们也有个地位足够的人质在手,对面投鼠忌器之下,绝对不敢真正动粗。
这就好办了,非常符合文官们“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个性嘛。不过高务实其实也能理解这些人的心态,毕竟这么多年被俺答压着打,换了谁在这个局面下,面对可能是盛怒而来的俺答汗,心里多少都会有点怂。尤其他们都是决策层,眼下都是在“参预机务”,万一将来被证明是决策失误,一个弄不好,日后可都是会被清算旧账的。
这样用心为大明量身打造的三策被高务实提出之后,果然引起了反响,虽然仍旧有人为刚才高务实“不合时宜的插嘴”耿耿于怀,但大家还是不得不承认:至少这小子提出的三条办法还是有点说法的,并不是在信口开河。
出乎不少人意料之外的是,这次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支持的是张居正。
张居正首先是赞扬了这上中下三策“有理可行”,然后提出:“还有一事,臣以为陛下可作要求:及把汉那吉一旦在我之手,则于俺答而言,无异于人质,倘若俺答非要我朝放人,且以兴兵为要挟,也不必多虑。”
“哦?”隆庆微微凝神,问道:“张先生有何高见?”
“臣以为,俺答今年已经两次南侵,均未取得什么战果,其内部不可能毫无怨言,否则为何此番俺答欲往青海一行?在此等贼寇眼中,我大明之富,岂是青海可比?无非大明虽富,强不可欺;青海虽贫,弱能轻取。是以,俺答才不得已把目光转至青海。眼下把汉那吉一旦为我所纳,正如方才高侍读所言,至少也有三大作用。即便是面临最危险的情况,甚至是俺答盛怒之下,不顾一切来攻,只要我等防御充分,也能令俺答无计可施,最终不得不派人来谈判……只要谈判,我朝便有了解决白莲余孽之机。”
白莲余孽?
众人都是心头一凛。
白莲余孽对于大明朝廷来说,一直都是如鲠在喉的一根刺,不将他们彻底剿灭,实在放心不下,任是大明哪一代帝王,在这件事的心态上都是如出一辙,绝无二致。张居正这一条提得非常好,一下子就把所有人的目光吸引住了,也包括隆庆帝在内。
只听得张居正继续侃侃而谈:“如方才高侍读所言,那把汉那吉乃是一克哈屯的心头肉,一克哈屯在漠南诸部又地位超然,连俺答也不敢轻易驳斥她的意见。那么,如果朝廷要求以白莲余孽如赵全、李自馨等人来交换把汉那吉,臣料俺答必然只能接受!”
这个说法,可就一石激起千层浪了。大明这些高层决策者们可不同于高务实,他们可不会觉得蒙古人学会耕种是件好事。
他们的思路是:如果蒙古人招募到足够的汉人百姓开荒耕种,那么蒙古人所害怕的“白灾”、“黑灾”等自然灾害对他们的影响就会大幅减弱。这样的话,蒙古人的实力就会加强,对大明的依赖度也会减弱。长此以往,他们既有农耕粮食维持生计,又有草原牧场获得骑兵优势,岂不是就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不败之地了?那还得了!
至于草原上是不是有那么多适合农耕的地区、蒙古人能不能招募到足够的汉人百姓,乃至于农耕与游牧制度混合之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些,他们是很难想得明白的,这不是智慧所限,实在是时代的局限。
其实农耕与游牧的混合制度,以前就曾经有过:辽国就是典型。但实际上,辽国自从发现宋朝并不是可以轻易征服的之后,它做了什么?它满足于勒索一点岁贡,然后就老老实实和宋朝和平了百年……最后,这控疆万里的大辽,竟然被当时看来其实还颇为“弱小”的金国给灭了。
辽国何以败给金国?原因可能很多,但有一点一定不能忽视:足以自给自足以后的辽国,顿时失去了扩张的动力,甚至在很多方面还羡慕“南朝”,尤其是文化。于是,野蛮变文明,可惜在变的过程中,被一个新生的、更野蛮的政权给覆灭掉了。
高务实想要用的手段,其实就是磨平蒙古人的野蛮,让其不得不为自己所用,但他的这些手段,至少在目前来说,很难说服这些大明朝廷的高层,因此他才没有把赵全等白莲余孽拿出来说事。
谁知道他不说,自然有聪明人帮他说了。
高务实心中叹息,白莲教那帮人其实对于蒙古人的汉化还是起了不少作用的,比如把汉那吉不就在大板升城置办了宅院,搞出那汉蒙合璧的小楼出来?
但高务实马上又想道:算了,没有赵全这些人,我也可以自己想办法引导蒙古贵族们,让他们加速汉化——比如把汉那吉就是个很好的突破口嘛!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98810/2297714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