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元辅 > 第276章 伐元(五七)真相浮现

第276章 伐元(五七)真相浮现

推荐阅读:王者荣耀之我是小兵从下乡支医开始重走人生路离婚后,我能听到未来的声音人在聊天群献祭成神,但光明女神晋末长剑觉醒每日情报面板,肝成万法真仙同时穿越:我在诸天证大道仙子别怕,我是瞎子秦时明月之政北齐怪谈

    麻承恩的这档子事传到经略行辕,高务实也觉得有些棘手。
    按理说,麻承恩接受的直接命令是堵口,确保将察哈尔蒙军主力围住。结果麻承恩本来可以赶到,最后却因故未曾完成,反而遭遇了一场看似平手、实则吃了暗亏的战斗,造成重大战略失利。
    从这个角度来讲,麻承恩理当受到严惩。如果碰巧高务实此时想要立威的话,哪怕是“借尔人头一用”,那也是可以的。
    然而现实往往不能完全讲道理,要考虑的方方面面有很多,最终得出的结论十有八九都会是折中的。
    比如方才说,此刻对麻承恩最严厉的处罚可以是“借尔人头一用”。高务实身为蒙元经略,手持尚方宝剑,如果他愿意,完全可以用圣旨里授予他对“不用命”者的全权处置权直接斩杀、以正军法。
    可是,有几个问题必须要搞清楚:麻承恩真的该死吗?他死了谁获益、谁折本?他不死对将来是否有好处?
    成年人从来不该是一时激愤就做出决定的,而政治家显然更是如此。就好比冲冠一怒为红颜绝无可能,吴三桂极大概率应该是被大顺军在京师拷掠百官逼饷的做法,以及那封说他老爹吴襄被抓的假情报误导,判断出自己投身大顺绝无好下场,而当时他西有李自成、东有多尔衮,实在没地方跑,所以才最终决定“借兵”——能借就借,不行只好投了。
    总之,作为一个军事团体的领袖,他一切考虑的出发点都是利益,也只能是利益。别说陈圆圆在吴三桂心目中的地位到底高不高都很难说,就算退一万步讲,即便很高又如何,高得过在李隆基眼中的杨玉环吗?
    同样的道理,高务实此时也不能傻乎乎地因为麻承恩“违令失机”就怒而处置,而是要把上面那几个问题先搞明白。
    这三个问题里头,其实最关键是第二个:他死了谁获益、谁折本?
    作为麻家军年轻一代里头的佼佼者,麻承恩是和他叔父麻贵一样的总兵级顶级将领,某种程度上而言,也就是麻家军下一代的领袖人物。
    麻家将本身是高务实最早收至麾下的将门,既是高党武将的元勋,又是宣大将门的代表。心学派根本没考虑往宣大掺沙子,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为麻家军、马家军这两大将门坚决站在高务实阵营,宣大三镇根本就针插不进。
    哦,其实心学派早前倒也想过往宣大掺沙子,比如几年前把李如松调去做山西总兵其实就是一次尝试。
    只不过这个人选挑得不好,李如松打仗是名将之选,搞政治则纯属外行,连着出了几次“跋扈”事件,搞得很多人下不来台。
    后来赶上西北之乱,李如松被高务实调去西北打仗立了功。在高务实回京之后,他就被皇帝放在固原混了一段时间陕西总兵[注:陕西三边其实有五个总兵,包括陕西总兵、延绥总兵、宁夏总兵、临洮总兵、甘肃总兵]。再后来李成梁出事,更是干脆直接让李如松回镇辽东了。
    之所以会这样发展,一来是李家在辽东势大,李成梁下台得有人能镇得住李家军;二来也是因为以李如松的脾气实在干不好统战工作,到哪都得罪人,让他搞掺沙子这种政治上的技术活,根本就毫无指望。
    言归正传,麻家军既然在高党之中如此要紧,高务实怎么可能因为这样一件事就杀了麻家下一代的领袖,这不是典型的“亲者痛仇者快”么?何况麻家将目前虽然人才济济,但麻承恩的身份还真有些特别。
    他是麻富之子,而且还是独子。麻富当年是英年早逝,之后作为麻承恩大伯的麻锦和作为三叔的麻贵都对麻承恩格外宠爱。这大伯、三叔俩人甚至不惜拉下脸来,将麻承恩送到马芳门下锻炼,为的就是好好培养他,以免将来自己在九泉之下无颜面对兄弟。
    如今麻贵刚刚在三峡口获胜,高务实这边如果转头就严惩麻承恩,那让麻贵怎么想?
    怎么,我麻家满门上下自带精兵干粮,二十年来拜在你新郑高氏门下卖力又卖命,现在你因为一场仗没打好,二话不说就把我亲侄儿一刀砍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别说杀了麻承恩,就算严惩都极不理智。实在是典型的拿自己开刀还去问别人服不服,跟后世被网民群嘲的三哥没两样,属于脑子进水的顶尖表现。
    谁获益?那肯定是心学派获益啊!你高某人自断臂膀,我心学派还不得乐出花来?至于谁折本那就不必说了。
    第二重要的是麻承恩不死对将来可有好处?这一点几乎也是肯定的。回顾一下麻承恩的晋升之路就可以发现,他之所以年纪轻轻就做到宣府总兵,最重要的战功都是跟着高务实打出来的,而升任宣府总兵更有高务实从中推动之力。
    按照大明官场的习惯,麻承恩脑门上的高字可谓耀眼夺目,他除非想被全天下人戳脊梁骨,否则这辈子都不大可能做出背叛高务实的事来。
    关于这一点,参考原历史上袁崇焕被崇祯杀了之后,祖大寿竟敢直接带兵走人就可窥见一斑——当时袁崇焕和祖大寿的关系就和此时高务实与麻家将的关系类似。祖大寿当时很清楚崇祯不会对他如何,但他依然二话不说直接带兵走人,原因就是顺从时代习惯:对皇帝忠不忠是小,对恩堂忠不忠是大。
    后世之人对这种思维可能难以理解,其实这种情况是有文化基础的。你看孔子就明确支持“亲亲相隐”,他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意思是家里人犯了罪,你是应该给他隐瞒不报的,因为这是一种最真挚也最基本的人性——孔子可没说要“存天理,灭人欲”。
    这种思想逐渐发酵,就形成了很有中国特色的宗法制度,继而又形成了层层效忠的思维。到了大明时代,随着官场上师生关系和军队中的家丁制度等盛行,便发展出了文官“恩相”、“恩堂”大于皇帝,家主之命大于圣旨军令等奇特现象。
    总而言之,保麻承恩不死,几乎就意味着今后数十年麻家将基本都会听命于高务实。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麻承恩该不该死?这其实是一个很有弹性的问题,如果要严格的从执行军令的角度来说,那可能是该死的,毕竟他接到的最后一道军令就是去堵口。
    然而,这件事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那就是在这道命令之前,高务实很早就有另一道命令,即让各部注意搜寻察哈尔部落究竟流窜到哪儿去了。
    这道命令自从下达从未收回,那也就是说麻承恩肩上一直背负着搜寻察哈尔部落的责任。既然如此,他发现察哈尔部落而立刻追过去堵截,本身也是在执行高务实的军令。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因此导致了其他失误、失利,也只能说他对两个任务的取舍选择出现了误判,而不能说是违背军令。
    既然如此,那就至少不应该是死罪。同时再考虑到麻承恩战时的表现不仅勇猛无畏,而且也算是明智,那就更能抵消部分不利影响,因此要保他也就有了说辞。
    这三个问题想明白,现在高务实就要考虑具体的处理办法了。如果不是要当场治罪,理论上高务实这个经略就不能擅自决定,他的职权只是向朝廷报告情况并提出建议,决断权在于兵部、内阁、皇帝,当然这其中皇帝是最终决断者。
    既然高务实要保麻承恩,那就干脆帮人帮到底,想必以麻贵的智慧不会看不懂其中的玄妙。因此,高务实决定自己出面帮麻承恩把战略上失误的锅给背了——毕竟这口锅给麻承恩背着是杀身之祸,但给他高某人背着却没什么大不了。
    战场之上永远不缺意外,他高务实此前先有命令要求各部搜寻察哈尔部落迁徙,这是有足够理由要做的事。至于最后事情那样碰巧,这……基本上属于意外,就算心学派想找茬,实学派也有理由推脱。
    再加上此刻高务实有归化大捷和闪电湖大捷两场大胜托底,此次伐元之战从总体上而言已经大获全胜,接下去无非是继续追剿图们和阿巴岱赛音汗两部,朝廷方面不太可能揪着一处小失误无限放大。
    主意打定,高务实向曹恪交待了一番,让他去给自己代笔草拟疏文,自己则动笔写下亲笔信回复麻承恩。在这封亲笔信里,高务实根本没提如何处置麻承恩,但也同样没提功劳,只是对他英勇作战表示了肯定,同时告诫他好好休养,不要仗着年轻且身体好就不当回事等等。
    这封信说起来挺有意思,信中高务实的口吻不仅是关怀,而且是典型的长辈关怀晚辈模式。如果想想他俩的年纪其实差不多,这感觉似乎有些奇怪,但偏偏高务实很早就是和麻贵平辈论交的,用对待晚辈的态度对待麻承恩便又理所当然。
    这些事处理完,已经到了深夜。高务实这段时间一直带着骑兵赶路,只在闪电湖驻扎的那两天轻松点,整体来说也算是高强度工作,身心俱疲虽然谈不上,但也确实有些累了,于是便少见的没有接见各部将领,“早早”休息了。
    次日,李如松送来军报,说已经与戚继光部禁卫军前锋碰头,一路上没有追到察哈尔蒙军,料想对方早已往北逃窜。他提出继续追击,请高务实批准。
    李如松的立功之心一直很强,这一点高务实是早就知道的,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不过这道军报还是让他觉得没那么简单,他总感觉李如松似乎不太乐意与戚继光碰面。
    为什么呢?是既生瑜何生亮吗?似乎也不太对。如果说辽东有人要对戚继光说“既生瑜何生亮”,那也应该是李成梁才对,有他李如松一个晚辈什么事?要知道,当年李成梁还特意把李如松安排去戚继光执掌的蓟镇锻炼,理论上戚继光还是他的老上司呢。
    诶?老上司……哦,原来如此。看来李如松的确有那么点心病,只是并非“既生瑜何生亮”,而是已经作为辽东总兵的李如松可能不想在外人面前碰到一个比他地位更高、资历更老、功劳更大的老帅。
    哈,这家伙还真是有些傲娇。不过……也罢,那就成全他吧。高务实很快回复李如松,批准他继续追击蒙军,但要求他至少一天两次报告自己所在位置以及面临的情况——不管这情况是好是坏。
    另外,这一次与之前不同,高务实已经隐隐感到察哈尔部的动向不太对劲,连整个察哈尔部落都出现在了土默特,看起来似乎是要搞一次大迁徙。
    大迁徙对于游牧民族而言不能算很少见,但也并不是说迁就能迁的,一般而言照样需要提前做好一些准备。当然,高务实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具体这种准备工作要提前多久开始做,他并不清楚。但无论如何,倘若这次察哈尔真是要迁徙,意味着他们提前一段时间就已经有了计划,并且认真执行了。
    如果这个猜测是真的,那也就解释了之前自己很纳闷的几点。比如他们二话不说放弃察罕浩特,比如完美施展金蝉脱壳,比如莫名其妙来打归化等等。在“有准备迁徙”这个前提之下,以上这些就都可以解释得通了。
    不过,似乎还有一件事解释不通:如果察哈尔一早就打算大迁徙,那外喀尔喀部怎么办?阿巴岱赛音汗是否知道此事?如果知道的话,他为什么还会乐意配合图们?
    这是很莫名其妙的,因为图们如果大迁徙并且迁徙的目的地很远,那么他对阿巴岱赛音汗的威慑力实际上就已经消失了,阿巴岱赛音汗没有理由还跟着他的指挥棒转动。
    不过想到这里,有件事引起了高务实的注意:把汉那吉传来的消息是已经占据和林且控制了周边的一些零散小部落,这说明阿巴岱赛音汗将他本部也转移走了,但没有将其统治的全部部落打包走。
    难道说外喀尔喀部也打算迁徙?可是他又打算去哪里呢?是和察哈尔部一起走吗?如果是一起走,现在察哈尔蒙军眼看就要跑掉了,可是他率领的外喀尔喀部蒙军却还滞留在战争区域,他就不怕自己跑不掉?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klauszx”、“书友20190724085311580”、“书友854***490”、“曹面子”、“单骑照碧心”的月票支持,谢谢!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98810/3208621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