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5章 朝归倭附(圩六)说服
推荐阅读:王者荣耀之我是小兵、从下乡支医开始重走人生路、离婚后,我能听到未来的声音、人在聊天群献祭成神,但光明女神、晋末长剑、觉醒每日情报面板,肝成万法真仙、同时穿越:我在诸天证大道、仙子别怕,我是瞎子、秦时明月之政、北齐怪谈、
第1955章 朝归倭附(圩六)说服
对于张佐治这个人,高务实没有什么“历史印象”,他不知道此人在历史记载中虽然事迹不多,史书对他的介绍也很短,除了留下一个《张佐治遇蛙》的故事之外基本就没多少了。
但是,仍然记载了其为人至诚,一身廉洁,两袖清风,数次回乡省亲都是“垂橐归里”,最后以劳瘁病逝天津。病重时僚属入室探望,见其布被草席,四壁萧然,莫不为之感动,逝世后幸亏由僚属出资收殓并助其归葬故里,否则恐怕连落叶归根都难。
不过高务实虽然不知道这些,但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他认定张佐治算得上一位能臣,尤其是他具备这个时代官员难得的主观能动性,实在不该埋没。
接风宴散去之后,叶向高将高务实请入抚院,张佐治、倪尚忠随往。天津镇守太监赵又吉知道谈大事跟他没什么关系,虽然叶向高也礼貌性地开口相邀了,但他连忙随便找了个借口婉拒好意,自行离去。
四人于是在后院厅会面,叶向高虽然是学生,但毕竟是地主,因此坐了东位上首;高务实身份贵重,且他来天津是客,故坐西面上首。
不过话说回来,张佐治与倪尚忠也是天津本地官、将,故也坐东面,于是西面就像是专为高务实所设一独席,倘若不看方位的话,倒有些像老师在给学生授课。
不过要说明一下,让客人坐西席是主人的自谦,本质上就是一种谦卑的姿态。
儒家最讲伦理观念,所谓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反映在座席上也是有规矩要讲究的。
一般而言,古人席次尚右,右为宾师之位,居西而面东。家塾教师和官僚们的幕客,都称为“西宾”,又称“西席”,主人称为“东家”。所以古人尊称授业解惑之师为“西席”。
那桌上的主位是哪个位置呢?按制,面南为尊,面北为卑,人的座位有南北面向之分,不能僭越。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一国之君的座位,必须坐北朝南,这是最不能马虎的。
当然,真要分的话,席位尊卑有君臣和主宾两种类别。君臣主要是南北方向来说,皇上以南面作为独尊之位,也就是南面称尊,北面称臣。
而主宾之礼则取东西方向,出于对宾客的尊敬,主人自坐东位;而让客人坐西位,即面东而坐。
座次问题不是小问题,史书中多有记载,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
赵括做了统兵大将,自己面东而坐在尊位上,气势完全压倒其他的军吏,将一位少年得志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注:我这段评价是持中立态度的,赵括到底是不是草包的问题现在有很多争论,认为他其实表现不错的一些理由也并非没有道理。]
再如《汉书·王陵传》记载,项羽把王陵的母亲放在军中,王陵的使者来了,项羽就让王陵的母亲东向而坐,让使者看到自己对王母是尊敬的,想以此来招降王陵。
由此可见,在室内坐西面东是上座,所以古人将宾客和老师安排在坐西朝东的座位上,以表示尊敬。
坐好之后,叶向高仍然先开口祝贺老师又获大胜,张佐治与倪尚忠也只好跟着恭喜。高务实微笑着摆摆手,道:“仗还没打完呢,现在恭喜其实还早了些。”
叶向高忙问:“近来有传言说恩师欲跨海而击倭国本土,莫非此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恩师果有此意?”
高务实笑容不变,问道:“依你之见,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
叶向高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沉吟一番才开口道:“学生以为,以恩师之能,取倭国自是不难,但难的是当前恐怕还有一件大事急切要办,不知这两件事之间是否会有冲突?”
叶向高没有明说另一件事是什么,但高务实当然很清楚,他说的自然是朝鲜内附。
“你认为朝鲜内附这段时间,一定要由本阁部亲自坐镇汉阳才能确保万无一失?”高务实微微摇头:“这却不然。朝鲜上下固然畏我,但归根结底是畏我天朝,而非畏我一人。只要皇上下定决心,无论我在不在朝鲜,都不影响内附顺利完成。”
“可是如此大事,以学生愚见,还是有恩师亲自坐镇更让人放心。”叶向高眉间流露出一些忧虑之色,道:“近来听闻朝鲜党争异常激烈,甚至导致前领议政柳成龙、前都元帅权栗等人阴谋兵变,甚至袭击我天兵驻守之汉阳这般事故。由此来看,朝鲜局势在于内部不稳,当前之所以没有再闹出什么事来,完全是大军弹压之效……”
“也不尽然。”高务实摇了摇头:“权栗兵变之前,你这番看法是大致不差的,但权栗兵变之后则情况已然出现了变化。”
当下,高务实把朝鲜党争的大致情况解释了一番,然后道:“故南人党原本所凭恃倚仗之军力已被摧毁。如今三党手里都没有兵权,看似一个个都是高官勋贵,其实什么事也做不了。我天兵但凡留下个两三万人,就能控制朝鲜局面。”
这一下,叶向高还没说什么,天津总兵倪尚忠倒是吃了一惊,忍不住问道:“侯爷,朝鲜怎么说也是号称三千里江山之国,这么大的地面只放两三万人……够吗?”
张佐治同样吃了一惊,也问道:“阁部,如今我天兵在朝鲜也就十余万,若是留下两三万人在朝鲜,则进军倭国之兵力恐怕还不足十万之数。
据闻倭国有兵五十万,我若跨海击之,地利人和均不在我,又有如此巨大的兵力差距,这是否有些……不够稳妥?”
“所谓倭国五十万之兵,这一说如今是否还成立,本就在两可之间,毕竟他们在朝鲜的损失可不是说补齐就能补齐的。
这么些年的跨海大战,可不只是我大明费巨大,倭寇费并不比我大明轻巧,而其国力则远不如我大明。因此来看,这所谓五十万大军,如今还能保证六七成实力就算难能可贵了。
与此同时,有一点伱们切莫误会,那就是倭国国内的情况与我大明完全不同。丰臣秀吉此前统领倭国,并非说他就真是什么日本国王,只缺我天朝一纸册封。其实此人在日本的官职叫做关白,后来退隐幕后操控政局,则自称太阁……不管怎么叫吧,顶多算是摄政。”
张佐治恍然道:“哦,阁部是说,倭人伪帝当时年幼,而现在已经长大成人,恰好丰臣秀吉这位摄政又死了?”
高务实愣了一愣,反问道:“张观察,你是怎么得出这么个结论来的?”他也不等张佐治回答,苦笑道:“不瞒你说,倭人伪帝年岁几何连本阁部都不清楚,因为根本就没人关心这事儿。”
其实高务实这话是故意的,虽然此时的日本天皇毫无权力,但至少当代天皇是谁高务实还是知道的——后阳成天皇嘛。[注:“后阳成”是谥号,此刻其实不能这么叫。]
见高务实这么说,张佐治讶然道:“原来不是?可如果不是,那丰臣秀吉又是如何摄政的?”
“此时就说来话长了……”高务实简单地把日本国内的情况讲述了一番,大致就是说了说天皇为什么并无实权,以及幕府体制、丰臣公仪这些。
听完了他的解释,三人这才都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叶向高道:“原来这倭人伪帝倒有些像后来的周天子,而丰臣秀吉大抵类似于九合诸侯之齐桓公。”
张佐治则接口问道:“却不知丰臣秀吉死后之倭国,是否也与桓公死后之齐国一样?”
他说这话的时候一直看着高务实,显然是想听高务实的看法。而他这么一说,高务实才突然发现,好像丰臣秀吉死前死后,和齐桓公死前死后还真有一些类似之处。
秀吉不必再说了,死前已经挺凄凉了,为了秀赖将来的地位只差没有跪下来求几位大老看在他的面子上好好效忠秀赖。死后也是被石田三成等人操控葬礼,根本谈不上什么天下人的尊崇。
而齐桓公的情况也差不多,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当时管仲重病,桓公问他:“群臣中谁可以代你为相?”管仲说:“了解臣下没有人比得上君主。”
于是桓公问:“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杀掉孩子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
桓公问:“开方如何?”管仲回答:“背弃亲人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近。”桓公问:“竖刁如何?”管仲回答:“自我阉割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爱。”桓公又:“常之巫如何?”管仲回答:“死生,是无法逃避的;疾病,是人体失常所致。君主不顺其自然,守护根本,却完全依赖于常之巫,那他将对国君无所不为了。”
然而,管仲死后,齐桓公不听管仲的劝告,重用四人,遂导致四人专权,齐国很快陷入混乱。
“桓管五杰”中的宁戚主管的是齐桓公称霸时所需的粮草,可是宁戚一死,管仲便说齐国霸业要衰微了;
王子成父掌管齐国的军队,王子成父能让齐国士兵勇猛善战,可是王子成父一死,齐国军力迅速衰退;
宾须无掌管齐国的刑法,他能让齐桓公称霸时稳定齐国,让齐桓公无后顾之忧,可是宾须无一死,齐国迅速奸佞横行;
隰朋主管齐国的外交,他能让齐桓公称霸时无须担心各国诸侯的讨伐,并能得到大批诸侯的支持,可是隰朋一死,各国诸侯便纷纷认为齐国即将大乱,于是就没有人再对齐国有信心了。
在等这些人才相继去世之后,齐国坚如磐石的称霸基础就迅速动摇。再到齐孝公即位,就无人能像“桓管五杰”一样,能高明的发挥齐国政治体制的优越性了。
因此,齐国的衰败重点是后继无人、人才匮乏。主要原因就是齐桓公晚年宠信奸佞,没有妥善的安排好身后事。在这一点上,丰臣秀吉还真是“学”得挺像。
至于生前死后,桓公四十二年,戎攻打周朝,周告急于齐,齐令各国诸侯发兵救周,此时齐国的话还是有人听得。
然而,桓公四十三年,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冬十月七日乙亥,齐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
乱到什么程度呢?桓公的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直到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齐君无亏才把桓公收殓。
这一点上,秀吉比桓公到底还是强了那么一丢丢,虽然葬礼仪式被往后推了很久,但至少他不必担心尸虫乱飞——因为直接烧掉了。
想到这里,高务实多少有些感慨,不过当着三人的面却不是感慨的时候,因此高务实只是点头道:“颇似其类。”
他这样一回答,张佐治便道:“原来阁部是想借力打力?但不知这丰臣秀吉有几个儿子,他们之间的矛盾又有多严重?”
“这一点倒是不同,而且问题还就出在这点不同之上。”高务实摇头道:“秀吉只有一子,不过七八岁年纪。此子之母偏偏还不是正室,且年岁也不大,今年……将将三旬。”
张佐治抚掌笑道:“孤儿寡母,又非我朝这般国体,此时但凡有一二权臣出现,这倭国只怕不攻可破也。”
高务实微微一笑,看起来算是默认了张佐治的论断。
叶向高这时候也动摇了,沉吟道:“孤儿寡母,又非名副其实的日本之主,一旦这顾命大臣挑选失误,确实非常危险,但不知……”
“顾命大臣也好,国中名将也罢,都有不少早已被本阁部渗透甚至拉拢。”高务实非常坦然地开始鬼扯:“朝战打了好几年,这些事也做了好几年。原本还只是想让他们从别的事情上拖拖丰臣秀吉的后腿,好让我军在朝鲜打得更顺利些。想不到丰臣秀吉恶贯满盈自有天收……现在这步闲棋居然成了一着妙手。”
说着,高务实又解释了一下秀吉搞的五大老、五奉行制度,虽然没有明说到底是哪些人已经被他拉拢收买,但毕竟已经暗示过“顾命大臣也好,国中名将也罢”,那么具体是谁,三人也不是那么在意。
叶向高立刻改变立场,表态道:“既然这般,学生支持恩师的看法,这倭国可以伐之。”
然后不必多说,张佐治、倪尚忠也都表态赞同。当然,他们所谓赞同并不是简单表示自己同意,也暗指自己会联络能够影响到的其他官员同意。会谈到此,算是取得了高务实期望的效果。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曹面子”、“初次登录”、“领袖的钢铁”、“shaoyeu”、“缘道”的月票支持,谢谢!
ps:呃……上半夜睡着了。
(本章完)
对于张佐治这个人,高务实没有什么“历史印象”,他不知道此人在历史记载中虽然事迹不多,史书对他的介绍也很短,除了留下一个《张佐治遇蛙》的故事之外基本就没多少了。
但是,仍然记载了其为人至诚,一身廉洁,两袖清风,数次回乡省亲都是“垂橐归里”,最后以劳瘁病逝天津。病重时僚属入室探望,见其布被草席,四壁萧然,莫不为之感动,逝世后幸亏由僚属出资收殓并助其归葬故里,否则恐怕连落叶归根都难。
不过高务实虽然不知道这些,但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他认定张佐治算得上一位能臣,尤其是他具备这个时代官员难得的主观能动性,实在不该埋没。
接风宴散去之后,叶向高将高务实请入抚院,张佐治、倪尚忠随往。天津镇守太监赵又吉知道谈大事跟他没什么关系,虽然叶向高也礼貌性地开口相邀了,但他连忙随便找了个借口婉拒好意,自行离去。
四人于是在后院厅会面,叶向高虽然是学生,但毕竟是地主,因此坐了东位上首;高务实身份贵重,且他来天津是客,故坐西面上首。
不过话说回来,张佐治与倪尚忠也是天津本地官、将,故也坐东面,于是西面就像是专为高务实所设一独席,倘若不看方位的话,倒有些像老师在给学生授课。
不过要说明一下,让客人坐西席是主人的自谦,本质上就是一种谦卑的姿态。
儒家最讲伦理观念,所谓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反映在座席上也是有规矩要讲究的。
一般而言,古人席次尚右,右为宾师之位,居西而面东。家塾教师和官僚们的幕客,都称为“西宾”,又称“西席”,主人称为“东家”。所以古人尊称授业解惑之师为“西席”。
那桌上的主位是哪个位置呢?按制,面南为尊,面北为卑,人的座位有南北面向之分,不能僭越。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一国之君的座位,必须坐北朝南,这是最不能马虎的。
当然,真要分的话,席位尊卑有君臣和主宾两种类别。君臣主要是南北方向来说,皇上以南面作为独尊之位,也就是南面称尊,北面称臣。
而主宾之礼则取东西方向,出于对宾客的尊敬,主人自坐东位;而让客人坐西位,即面东而坐。
座次问题不是小问题,史书中多有记载,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
赵括做了统兵大将,自己面东而坐在尊位上,气势完全压倒其他的军吏,将一位少年得志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注:我这段评价是持中立态度的,赵括到底是不是草包的问题现在有很多争论,认为他其实表现不错的一些理由也并非没有道理。]
再如《汉书·王陵传》记载,项羽把王陵的母亲放在军中,王陵的使者来了,项羽就让王陵的母亲东向而坐,让使者看到自己对王母是尊敬的,想以此来招降王陵。
由此可见,在室内坐西面东是上座,所以古人将宾客和老师安排在坐西朝东的座位上,以表示尊敬。
坐好之后,叶向高仍然先开口祝贺老师又获大胜,张佐治与倪尚忠也只好跟着恭喜。高务实微笑着摆摆手,道:“仗还没打完呢,现在恭喜其实还早了些。”
叶向高忙问:“近来有传言说恩师欲跨海而击倭国本土,莫非此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恩师果有此意?”
高务实笑容不变,问道:“依你之见,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
叶向高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沉吟一番才开口道:“学生以为,以恩师之能,取倭国自是不难,但难的是当前恐怕还有一件大事急切要办,不知这两件事之间是否会有冲突?”
叶向高没有明说另一件事是什么,但高务实当然很清楚,他说的自然是朝鲜内附。
“你认为朝鲜内附这段时间,一定要由本阁部亲自坐镇汉阳才能确保万无一失?”高务实微微摇头:“这却不然。朝鲜上下固然畏我,但归根结底是畏我天朝,而非畏我一人。只要皇上下定决心,无论我在不在朝鲜,都不影响内附顺利完成。”
“可是如此大事,以学生愚见,还是有恩师亲自坐镇更让人放心。”叶向高眉间流露出一些忧虑之色,道:“近来听闻朝鲜党争异常激烈,甚至导致前领议政柳成龙、前都元帅权栗等人阴谋兵变,甚至袭击我天兵驻守之汉阳这般事故。由此来看,朝鲜局势在于内部不稳,当前之所以没有再闹出什么事来,完全是大军弹压之效……”
“也不尽然。”高务实摇了摇头:“权栗兵变之前,你这番看法是大致不差的,但权栗兵变之后则情况已然出现了变化。”
当下,高务实把朝鲜党争的大致情况解释了一番,然后道:“故南人党原本所凭恃倚仗之军力已被摧毁。如今三党手里都没有兵权,看似一个个都是高官勋贵,其实什么事也做不了。我天兵但凡留下个两三万人,就能控制朝鲜局面。”
这一下,叶向高还没说什么,天津总兵倪尚忠倒是吃了一惊,忍不住问道:“侯爷,朝鲜怎么说也是号称三千里江山之国,这么大的地面只放两三万人……够吗?”
张佐治同样吃了一惊,也问道:“阁部,如今我天兵在朝鲜也就十余万,若是留下两三万人在朝鲜,则进军倭国之兵力恐怕还不足十万之数。
据闻倭国有兵五十万,我若跨海击之,地利人和均不在我,又有如此巨大的兵力差距,这是否有些……不够稳妥?”
“所谓倭国五十万之兵,这一说如今是否还成立,本就在两可之间,毕竟他们在朝鲜的损失可不是说补齐就能补齐的。
这么些年的跨海大战,可不只是我大明费巨大,倭寇费并不比我大明轻巧,而其国力则远不如我大明。因此来看,这所谓五十万大军,如今还能保证六七成实力就算难能可贵了。
与此同时,有一点伱们切莫误会,那就是倭国国内的情况与我大明完全不同。丰臣秀吉此前统领倭国,并非说他就真是什么日本国王,只缺我天朝一纸册封。其实此人在日本的官职叫做关白,后来退隐幕后操控政局,则自称太阁……不管怎么叫吧,顶多算是摄政。”
张佐治恍然道:“哦,阁部是说,倭人伪帝当时年幼,而现在已经长大成人,恰好丰臣秀吉这位摄政又死了?”
高务实愣了一愣,反问道:“张观察,你是怎么得出这么个结论来的?”他也不等张佐治回答,苦笑道:“不瞒你说,倭人伪帝年岁几何连本阁部都不清楚,因为根本就没人关心这事儿。”
其实高务实这话是故意的,虽然此时的日本天皇毫无权力,但至少当代天皇是谁高务实还是知道的——后阳成天皇嘛。[注:“后阳成”是谥号,此刻其实不能这么叫。]
见高务实这么说,张佐治讶然道:“原来不是?可如果不是,那丰臣秀吉又是如何摄政的?”
“此时就说来话长了……”高务实简单地把日本国内的情况讲述了一番,大致就是说了说天皇为什么并无实权,以及幕府体制、丰臣公仪这些。
听完了他的解释,三人这才都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叶向高道:“原来这倭人伪帝倒有些像后来的周天子,而丰臣秀吉大抵类似于九合诸侯之齐桓公。”
张佐治则接口问道:“却不知丰臣秀吉死后之倭国,是否也与桓公死后之齐国一样?”
他说这话的时候一直看着高务实,显然是想听高务实的看法。而他这么一说,高务实才突然发现,好像丰臣秀吉死前死后,和齐桓公死前死后还真有一些类似之处。
秀吉不必再说了,死前已经挺凄凉了,为了秀赖将来的地位只差没有跪下来求几位大老看在他的面子上好好效忠秀赖。死后也是被石田三成等人操控葬礼,根本谈不上什么天下人的尊崇。
而齐桓公的情况也差不多,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当时管仲重病,桓公问他:“群臣中谁可以代你为相?”管仲说:“了解臣下没有人比得上君主。”
于是桓公问:“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杀掉孩子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
桓公问:“开方如何?”管仲回答:“背弃亲人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近。”桓公问:“竖刁如何?”管仲回答:“自我阉割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爱。”桓公又:“常之巫如何?”管仲回答:“死生,是无法逃避的;疾病,是人体失常所致。君主不顺其自然,守护根本,却完全依赖于常之巫,那他将对国君无所不为了。”
然而,管仲死后,齐桓公不听管仲的劝告,重用四人,遂导致四人专权,齐国很快陷入混乱。
“桓管五杰”中的宁戚主管的是齐桓公称霸时所需的粮草,可是宁戚一死,管仲便说齐国霸业要衰微了;
王子成父掌管齐国的军队,王子成父能让齐国士兵勇猛善战,可是王子成父一死,齐国军力迅速衰退;
宾须无掌管齐国的刑法,他能让齐桓公称霸时稳定齐国,让齐桓公无后顾之忧,可是宾须无一死,齐国迅速奸佞横行;
隰朋主管齐国的外交,他能让齐桓公称霸时无须担心各国诸侯的讨伐,并能得到大批诸侯的支持,可是隰朋一死,各国诸侯便纷纷认为齐国即将大乱,于是就没有人再对齐国有信心了。
在等这些人才相继去世之后,齐国坚如磐石的称霸基础就迅速动摇。再到齐孝公即位,就无人能像“桓管五杰”一样,能高明的发挥齐国政治体制的优越性了。
因此,齐国的衰败重点是后继无人、人才匮乏。主要原因就是齐桓公晚年宠信奸佞,没有妥善的安排好身后事。在这一点上,丰臣秀吉还真是“学”得挺像。
至于生前死后,桓公四十二年,戎攻打周朝,周告急于齐,齐令各国诸侯发兵救周,此时齐国的话还是有人听得。
然而,桓公四十三年,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冬十月七日乙亥,齐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
乱到什么程度呢?桓公的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直到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齐君无亏才把桓公收殓。
这一点上,秀吉比桓公到底还是强了那么一丢丢,虽然葬礼仪式被往后推了很久,但至少他不必担心尸虫乱飞——因为直接烧掉了。
想到这里,高务实多少有些感慨,不过当着三人的面却不是感慨的时候,因此高务实只是点头道:“颇似其类。”
他这样一回答,张佐治便道:“原来阁部是想借力打力?但不知这丰臣秀吉有几个儿子,他们之间的矛盾又有多严重?”
“这一点倒是不同,而且问题还就出在这点不同之上。”高务实摇头道:“秀吉只有一子,不过七八岁年纪。此子之母偏偏还不是正室,且年岁也不大,今年……将将三旬。”
张佐治抚掌笑道:“孤儿寡母,又非我朝这般国体,此时但凡有一二权臣出现,这倭国只怕不攻可破也。”
高务实微微一笑,看起来算是默认了张佐治的论断。
叶向高这时候也动摇了,沉吟道:“孤儿寡母,又非名副其实的日本之主,一旦这顾命大臣挑选失误,确实非常危险,但不知……”
“顾命大臣也好,国中名将也罢,都有不少早已被本阁部渗透甚至拉拢。”高务实非常坦然地开始鬼扯:“朝战打了好几年,这些事也做了好几年。原本还只是想让他们从别的事情上拖拖丰臣秀吉的后腿,好让我军在朝鲜打得更顺利些。想不到丰臣秀吉恶贯满盈自有天收……现在这步闲棋居然成了一着妙手。”
说着,高务实又解释了一下秀吉搞的五大老、五奉行制度,虽然没有明说到底是哪些人已经被他拉拢收买,但毕竟已经暗示过“顾命大臣也好,国中名将也罢”,那么具体是谁,三人也不是那么在意。
叶向高立刻改变立场,表态道:“既然这般,学生支持恩师的看法,这倭国可以伐之。”
然后不必多说,张佐治、倪尚忠也都表态赞同。当然,他们所谓赞同并不是简单表示自己同意,也暗指自己会联络能够影响到的其他官员同意。会谈到此,算是取得了高务实期望的效果。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曹面子”、“初次登录”、“领袖的钢铁”、“shaoyeu”、“缘道”的月票支持,谢谢!
ps:呃……上半夜睡着了。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98810/4818450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