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0章 宫里宫外(三)蒙古火枪兵
推荐阅读:王者荣耀之我是小兵、从下乡支医开始重走人生路、离婚后,我能听到未来的声音、人在聊天群献祭成神,但光明女神、晋末长剑、觉醒每日情报面板,肝成万法真仙、同时穿越:我在诸天证大道、仙子别怕,我是瞎子、秦时明月之政、北齐怪谈、
第1970章 宫里宫外(三)蒙古火枪兵
一般而言,皇帝都是很忌讳死字的,尤其是用在自己身上。朱翊钧在这一点上虽然远不如他爷爷嘉靖那么苛刻,但通常也不会这样说。今天既然说了,意味着他的确非常恼火。
高务实进了偏殿,正要上前按照陛见的规矩参见。不过,此时朱翊钧根本没有端坐在主位等他叩拜,而是正朝他走来。
高务实才刚刚做出下拜的动作就被朱翊钧用力扶住,口中道:“好了好了,这儿没外人,把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省了,咱们说正事。”
皇帝的语气有些急切,这让高务实颇为意外。甘肃有军情固然是大事,但其实一般而言却谈不上“急事”。两地相距实在太远,京师这边再怎么急切,那边一时半会儿也得不到新的指令,更不可能立刻获得支援,总有挺长一段时间只能靠当地自己看着办。
简单地说就是,京师这边急也没用,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从长计议”。
但是朱翊钧看起来是真的有些急,他一边拉着高务实去这偏殿的暖阁,方便两个人不必分君臣而坐——分君臣而坐离得比较远,在朱翊钧看来于交流不利——又一边说道:“本来今儿个你算是凯旋归来,而朕这边也有喜事,皇后终于给朕生了个儿子,可惜被甘肃这档子事给祸害了……”
高务实忍不住问道:“甘肃到底出了什么情况?就算是布日哈图寇边,咱们有序应对也就是了,一时着急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什么情况?”朱翊钧叹了口气,摇头道:“仅仅六天,肃州、威虏两卫几近全军覆没,肃州城陷。布日哈图亲率大军,号称十万,威逼甘州,甘州五卫不敢迎战,只能据城死守。
甘肃巡抚、陕西行都司,啊,还有肃王府,在同一天上奏了一共七道急奏紧急求援。按照他们的话来说,如果一个月内没有援军抵达,不仅甘州要丢,紧接着永昌、凉州甚至庄浪、西宁等卫怕是都要一一沦陷,然后就该全陕震动、三辅一日数惊了!”
这个消息太震撼了,一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高务实听了都不由色变:“怎会如此惨烈?据臣所知,仅肃州一卫便有城堡四十六座,兵员六七千余。军械军饷方面,这些年户部、兵部也都足额拨付,即便是朝战最激烈时也不曾短缺他们。既如此,此番怎会数日之内便一败涂地?”
“这话我也想问啊!”朱翊钧没好气地道:“要什么给什么,居然就这样回报朕!不过徐三畏的奏疏中提了一句,说布日哈图前军‘拥火器,几不逊我’,你觉得这话是否可信?蒙古人也会用火器了?他们从哪得来的火器?”
徐三畏是现任甘肃巡抚,他这一说法让高务实很是吃了一惊,第一反应就是甘肃当地是不是有边军走私军火。
但转念一想。高务实又觉得不太对劲。不是说甘肃边军一定不会走私军火,而是火器这玩意儿要想供应给一支军队使用,并不是走私一批枪支弹药就完事的,它还需要相关的体系来维持。
这个时代的枪支从可靠性上说,那是远不如后世的,平时使用之中有些损坏根本免不了,如果是大规模作战就更不必说了,必须有专门的匠人来维修。而且,使用者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简单维护能力,而这些都似乎不太可能是察哈尔部的蒙古人能搞定的问题。
总不能说甘肃那边的卫所匠人大面积叛逃去了察哈尔部吧?一个两个叛逃还好说,真要是大面积叛逃,就算是甘肃巡抚也不敢知情不报。
但倘若排除掉甘肃当地卫所走私枪械,那徐三畏报告的这个情况就难以解释了。察哈尔部连维护枪械都应该很难办到的话,难道还能凭他们自己的能力仿造万历二式?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高务实想了想,问道:“李制军可有说法?”制军即总督,这里说的当然是陕西三边总督。有明一朝的甘肃与别朝不同,其在军事上属于陕西行都司管辖,故甘肃巡抚地区在军事上也归三边总督负责。
朱翊钧摇了摇头:“李汶远在固原,等他收到甘肃的消息再上疏,怎么也得再迟两天才能抵京。况且他既然离这么远,我看也不会知道太多细节,与其听他的二手消息,还不如就看甘肃当地的奏疏。”
果然是成熟皇帝了,对于什么奏疏更可信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高务实对此很是欣慰,不过现在不是感慨的时候,解决问题才是当务之急。
托了是前世战略游戏老手的福,高务实思索片刻,对于布日哈图如何能有大批火枪装备蒙古军队,他还真有了一个猜测:“皇上,以臣猜度,布日哈图所部之火枪,恐怕是来源于鲁密国,也就是在京华堪舆图册中被称为奥斯曼土耳其的那个国家。”
“奥斯曼土耳其?”朱翊钧点了点头,心里有了点数——自从高务实进献了堪舆图册之后,他也经常看,现在不说乱熟于胸,至少也对比较大一些的国家都有比较明确的概念了。
当然,朱翊钧的概念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是特别准确。比如高务实虽然经常强调欧洲的某些国家“日后必将崛起”,但朱翊钧一看它们在地图上才那么屁大点国土,难免就有些嗤之以鼻。
反过来,他对沙皇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则比较重视,因为这两个国家从地图上看起来都比较大——大就是强,这是朱翊钧一个比较根深蒂固的观念。
稍稍沉吟,朱翊钧问道:“奥斯曼土耳其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的确可以通过丝绸之路将火器传给如今正在西域的察哈尔部,可是我想不通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按照朱翊钧的观念,火器这种“国之重器”,那是不应该当做普通货物随便贩卖的,而察哈尔与奥斯曼土耳其虽然可以由丝绸之路相连,但到底还是隔着挺远。因此,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两边怎么可能有火器交易?这完全没道理啊。
但高务实却知道他这个想法过于大明,人家欧洲和中东地区都是商人思维主导国家意志的,可不是中国历代这种农耕思维。欧洲不必多解释,中东其实也一直如此。
在以往,阿拉伯世界的特点就是连通东西两方,其长达千年的传统都是做转手贸易。后世有很多学者都说过,他们的那部神圣经文,本质上就是在神权面纱之下制定的一部贸易法典,很多规定都是为了确保贸易自由。
[注:涉及的地域可能比较敏感,这里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朋友自己查资料吧。]
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者虽然本来并不是阿拉伯当地人,但在教派上几乎彻底阿拉伯化了,因此也继承了这样的思维。
固然,欧洲人认为奥斯曼帝国阻塞了东西方交流,尤其是贸易交流,但那是在某个时间段内,是奥斯曼试图征服欧洲时期才做出的一些封锁举措。本质上而言,奥斯曼帝国仍然需要做转手贸易,只不过他们当时更想搞垄断罢了。
扯远了,言归正传。奥斯曼帝国对大明的货物也有需求,尤其是如今,奥斯曼帝国已经发现葡萄牙人、西班牙人都和大明搭上了关系(其实是和京华),而荷兰人也正在疯狂地沿着葡萄牙人探索出的航道向东迈进,据说正在和葡萄牙人激烈争夺毛里求斯。
毛里求斯在非洲东南大岛马达加斯加岛的东边,是个印度洋上不大不小的岛屿。当然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从这里顺着洋流就能飘到南洋群岛。换句话说,一旦荷兰人战胜葡萄牙人,夺取了毛里求斯,可能要不了多久便也能抵达南洋,和大明(京华)搭上关系。
奥斯曼帝国对此忧心忡忡。虽然此时的奥斯曼依旧强大,但它也隐隐有些危险。
从内部来说,土耳其新军崛起,苏丹穆拉德三世统治的最后几年根本不敢离开伊斯坦布尔,甚至不敢离开托普卡帕宫——因为新军威胁他,说只要他敢离开,新军就要废黜他的苏丹之位。[注:新军即奥斯曼禁卫军。]
新军当然是一个军事集团,但同样也是一个利益集团,需要苏丹不断地用各种利益来安抚。既然要利益,那就要在各个方面都想办法——很显然,重新打通与大明的贸易线也是其中非常值得尝试的一件事。
从外部来说,虽然目前的奥斯曼帝国依旧对欧洲保持着强大的震慑力,但其实扩张已经接近极限,用游戏术语来说就是“推不动了”,而此时欧洲反而看似有团结起来对抗的迹象。
当然,现在的奥斯曼帝国还不是很担心这一点,因为土耳其人自信,就算欧洲那些基督徒加起来也打不过他们。
但沙皇俄国却是另一个威胁,尤其是今年还发生了一件事,沙皇俄国彻底消灭了西伯利亚汗国,势力向东大幅扩展。
西伯利亚很冷,在奥斯曼帝国看来就是个一大块烂地,它们本身并不重要。但奥斯曼帝国认为俄国人如果继续往东扩展的话,迟早要和大明接壤,这就非常不好了。
土耳其人倒不是担心什么沙俄可能侵略大明,它们是怕沙俄打通了与大明之间的贸易线,获得了大明的那些高价值货物,如此将来自己就不能坐地起价、大赚特赚了。
虽然离得很远,但奥斯曼帝国的新苏丹穆罕穆德三世本着有事没事打一杆子的想法,还是派人联络了中亚的几个汗国,希望他们能想办法拉扯拉扯北边的沙俄。
意外的事发生了,其他几个汗国并没有什么反应,反倒是处于最东面的原叶尔羌汗国、现在已经鹊巢鸠占的察哈尔部居然热切的回应了苏丹。
布日哈图代表布延彻辰汗向苏丹的使者表示,他们愿意北上遏止沙俄的东进,也愿意向东联系大明,争取“帮苏丹开展贸易”。但是,他们实力不足,尤其是缺乏趁手的火器,恐怕无法击败沙俄向东扩展的先头势力。
这话真的就是胡说八道,因为沙俄在击败西伯利亚汗国之后的东扩,很长时间里都几乎不能算是国家行为,只是沙皇以个人名义支助了一些冒险团,由这些往往只有百十号人、数百人的冒险团自发东进。
沙俄此时的火器化程度并不算很高,甚至可能还不如奥斯曼。相比之下,大明因为高务实的军改,整体上来说火器化程度反而高于此时的沙俄。
当然,大明与沙俄现在离得依旧挺远,就算沙俄疯狂东进,他们能碰到的也顶多只是在伐元之战胜利后势力大张的土默特部,而沙俄的火器化程度比土默特还是高多了——至少沙俄的“射击军”到现在已经成立了差不多五十年左右。
虽然如此,但察哈尔部这几年得到了叶尔羌和哈密地区,实力恢复很快,打打沙俄的冒险队总是丝毫不成问题的。
然而苏丹的使者并不清楚这些,他认为这个自称是元朝正统的部落可能总共只有四十多万人口,要想击败沙俄的先遣队的确颇有困难。因此,为他们提供一些火器是可行而且应该的,只不过……这不能无偿援助,必须公平买卖。
布日哈图爽快的接受了苏丹使者的这一提议,并且立刻与苏丹使者认认真真地讨论起交易的具体事项来。
叶尔羌地区的经济历来以游牧为主,能够提供给奥斯曼的货物不算多,而且奥斯曼也并不很缺那些。不过,见识过高务实改革与“土默特改革”的布日哈图却在这几年里尝试走起了新的道路。
他居然开始分配人手在伊犁河谷屯田!
当然,察哈尔部的蒙古人对此实在没有什么兴趣,被布日哈图分配去种田的大多是被他们征服的当地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从原先左翼蒙古一路裹挟而来的汉人。
这些汉人是很早以前就被抢掳到察哈尔部的,原先地位非常低,但现在却珍贵得很,因为他们几乎都成了技术人员——专教种田。
除了种田,他们还种起了,顺带着还搞出了大明的织布机,用来织布。这下子算是找对了路,当地的条件极其适合种,结果一年比一年高产,生产出来的布行销中亚各汗国,十分受欢迎,成了察哈尔部的拳头产品。
虽说这些汉人被掳走得早,并没有见识过高务实copy来的珍妮纺纱机,导致他们的纺织效率其实不算高,但再怎么不高,这织布去贸易也比原先的放牧过活强太多了。
于是布日哈图与苏丹使者商量的结果便是“布换火枪”,而这样一来,布日哈图又发现察哈尔部现在统治的人口不够用。
无论是希望扩大种植,还是扩大纺织业规模,现在他们都非常需要人口。
但是中亚这地方人口历来比较有限,就算他们西征哈萨克汗国、布哈拉汗国等地,恐怕也抢不到多少人,而且这几个汗国目前还没有太衰落,刚刚舔舐完伤口的察哈尔也不敢贸然动武。
那如果北伐准噶尔部落呢?虽说准噶尔分裂得厉害,但他们现在的战斗力可不差,布日哈图小心翼翼试探了两次,发动过两次规模有限的作战,发现效果不佳——人家也是马背民族,就算打赢了也很难抓到几个人。
这样一来,布日哈图也没辙了,只能再次把目光转移回大明。
说实话,布日哈图其实不想和大明再次交手,尤其是不想和高务实交手。这个老对手太难搞定了,虽然他打仗的手法在布日哈图看来不算特别高明,可是他的强大是全方位的——他先搞定了国内,能够靠着大明强大到碾压的实力硬来,这就是一力降十会,布日哈图再怎么智计百出也着实没辙。
但是这一次,布日哈图得到了好消息——高务实不在朝中!他于半年前(消息传递耽误了一些时间)出征去了朝鲜。
布日哈图得到的消息是,朝鲜作为大明的忠藩被倭寇打得近乎亡国,而倭寇出动了二十多万大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批倭寇拥有精良的火枪。
火枪的厉害布日哈图真是见得够了,因此一听说倭寇出动了二十万火枪大军(有误会),他顿时认定高务实此次出兵不太可能速战速决,至少也应该要打上一两年。
出于这样的判断,布日哈图疯狂地催促奥斯曼帝国方面大批提供火枪,并且将自己手头能够匀出来的布统统交易出去。同时,他也加速了训练进度,以过去被高务实火器化大军吊打的经历激励察哈尔部的蒙古勇士,让他们愿意放弃弓箭而使用火枪。
报仇雪恨,这个词在任何一个尚武的民族都很好用。由此,察哈尔部的火枪训练进展神速,火枪部队的扩张也很快。到了此次出兵之前,布日哈图已经凑足了一万六千火枪兵。
虽然相比他们号称的“十万大军”而言这个比例好像仍然不高,但在骑兵优势仍在的情况下,至少也足堪与甘肃当地明军一战了。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云覆月雨”、“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ps:昨晚又码字码到睡过去了,幸好是周末,早上赶紧赶一下,5k的章可以还1k的债,现在还欠5k。
(本章完)
一般而言,皇帝都是很忌讳死字的,尤其是用在自己身上。朱翊钧在这一点上虽然远不如他爷爷嘉靖那么苛刻,但通常也不会这样说。今天既然说了,意味着他的确非常恼火。
高务实进了偏殿,正要上前按照陛见的规矩参见。不过,此时朱翊钧根本没有端坐在主位等他叩拜,而是正朝他走来。
高务实才刚刚做出下拜的动作就被朱翊钧用力扶住,口中道:“好了好了,这儿没外人,把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省了,咱们说正事。”
皇帝的语气有些急切,这让高务实颇为意外。甘肃有军情固然是大事,但其实一般而言却谈不上“急事”。两地相距实在太远,京师这边再怎么急切,那边一时半会儿也得不到新的指令,更不可能立刻获得支援,总有挺长一段时间只能靠当地自己看着办。
简单地说就是,京师这边急也没用,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从长计议”。
但是朱翊钧看起来是真的有些急,他一边拉着高务实去这偏殿的暖阁,方便两个人不必分君臣而坐——分君臣而坐离得比较远,在朱翊钧看来于交流不利——又一边说道:“本来今儿个你算是凯旋归来,而朕这边也有喜事,皇后终于给朕生了个儿子,可惜被甘肃这档子事给祸害了……”
高务实忍不住问道:“甘肃到底出了什么情况?就算是布日哈图寇边,咱们有序应对也就是了,一时着急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什么情况?”朱翊钧叹了口气,摇头道:“仅仅六天,肃州、威虏两卫几近全军覆没,肃州城陷。布日哈图亲率大军,号称十万,威逼甘州,甘州五卫不敢迎战,只能据城死守。
甘肃巡抚、陕西行都司,啊,还有肃王府,在同一天上奏了一共七道急奏紧急求援。按照他们的话来说,如果一个月内没有援军抵达,不仅甘州要丢,紧接着永昌、凉州甚至庄浪、西宁等卫怕是都要一一沦陷,然后就该全陕震动、三辅一日数惊了!”
这个消息太震撼了,一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高务实听了都不由色变:“怎会如此惨烈?据臣所知,仅肃州一卫便有城堡四十六座,兵员六七千余。军械军饷方面,这些年户部、兵部也都足额拨付,即便是朝战最激烈时也不曾短缺他们。既如此,此番怎会数日之内便一败涂地?”
“这话我也想问啊!”朱翊钧没好气地道:“要什么给什么,居然就这样回报朕!不过徐三畏的奏疏中提了一句,说布日哈图前军‘拥火器,几不逊我’,你觉得这话是否可信?蒙古人也会用火器了?他们从哪得来的火器?”
徐三畏是现任甘肃巡抚,他这一说法让高务实很是吃了一惊,第一反应就是甘肃当地是不是有边军走私军火。
但转念一想。高务实又觉得不太对劲。不是说甘肃边军一定不会走私军火,而是火器这玩意儿要想供应给一支军队使用,并不是走私一批枪支弹药就完事的,它还需要相关的体系来维持。
这个时代的枪支从可靠性上说,那是远不如后世的,平时使用之中有些损坏根本免不了,如果是大规模作战就更不必说了,必须有专门的匠人来维修。而且,使用者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简单维护能力,而这些都似乎不太可能是察哈尔部的蒙古人能搞定的问题。
总不能说甘肃那边的卫所匠人大面积叛逃去了察哈尔部吧?一个两个叛逃还好说,真要是大面积叛逃,就算是甘肃巡抚也不敢知情不报。
但倘若排除掉甘肃当地卫所走私枪械,那徐三畏报告的这个情况就难以解释了。察哈尔部连维护枪械都应该很难办到的话,难道还能凭他们自己的能力仿造万历二式?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高务实想了想,问道:“李制军可有说法?”制军即总督,这里说的当然是陕西三边总督。有明一朝的甘肃与别朝不同,其在军事上属于陕西行都司管辖,故甘肃巡抚地区在军事上也归三边总督负责。
朱翊钧摇了摇头:“李汶远在固原,等他收到甘肃的消息再上疏,怎么也得再迟两天才能抵京。况且他既然离这么远,我看也不会知道太多细节,与其听他的二手消息,还不如就看甘肃当地的奏疏。”
果然是成熟皇帝了,对于什么奏疏更可信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高务实对此很是欣慰,不过现在不是感慨的时候,解决问题才是当务之急。
托了是前世战略游戏老手的福,高务实思索片刻,对于布日哈图如何能有大批火枪装备蒙古军队,他还真有了一个猜测:“皇上,以臣猜度,布日哈图所部之火枪,恐怕是来源于鲁密国,也就是在京华堪舆图册中被称为奥斯曼土耳其的那个国家。”
“奥斯曼土耳其?”朱翊钧点了点头,心里有了点数——自从高务实进献了堪舆图册之后,他也经常看,现在不说乱熟于胸,至少也对比较大一些的国家都有比较明确的概念了。
当然,朱翊钧的概念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是特别准确。比如高务实虽然经常强调欧洲的某些国家“日后必将崛起”,但朱翊钧一看它们在地图上才那么屁大点国土,难免就有些嗤之以鼻。
反过来,他对沙皇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则比较重视,因为这两个国家从地图上看起来都比较大——大就是强,这是朱翊钧一个比较根深蒂固的观念。
稍稍沉吟,朱翊钧问道:“奥斯曼土耳其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的确可以通过丝绸之路将火器传给如今正在西域的察哈尔部,可是我想不通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按照朱翊钧的观念,火器这种“国之重器”,那是不应该当做普通货物随便贩卖的,而察哈尔与奥斯曼土耳其虽然可以由丝绸之路相连,但到底还是隔着挺远。因此,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两边怎么可能有火器交易?这完全没道理啊。
但高务实却知道他这个想法过于大明,人家欧洲和中东地区都是商人思维主导国家意志的,可不是中国历代这种农耕思维。欧洲不必多解释,中东其实也一直如此。
在以往,阿拉伯世界的特点就是连通东西两方,其长达千年的传统都是做转手贸易。后世有很多学者都说过,他们的那部神圣经文,本质上就是在神权面纱之下制定的一部贸易法典,很多规定都是为了确保贸易自由。
[注:涉及的地域可能比较敏感,这里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朋友自己查资料吧。]
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者虽然本来并不是阿拉伯当地人,但在教派上几乎彻底阿拉伯化了,因此也继承了这样的思维。
固然,欧洲人认为奥斯曼帝国阻塞了东西方交流,尤其是贸易交流,但那是在某个时间段内,是奥斯曼试图征服欧洲时期才做出的一些封锁举措。本质上而言,奥斯曼帝国仍然需要做转手贸易,只不过他们当时更想搞垄断罢了。
扯远了,言归正传。奥斯曼帝国对大明的货物也有需求,尤其是如今,奥斯曼帝国已经发现葡萄牙人、西班牙人都和大明搭上了关系(其实是和京华),而荷兰人也正在疯狂地沿着葡萄牙人探索出的航道向东迈进,据说正在和葡萄牙人激烈争夺毛里求斯。
毛里求斯在非洲东南大岛马达加斯加岛的东边,是个印度洋上不大不小的岛屿。当然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从这里顺着洋流就能飘到南洋群岛。换句话说,一旦荷兰人战胜葡萄牙人,夺取了毛里求斯,可能要不了多久便也能抵达南洋,和大明(京华)搭上关系。
奥斯曼帝国对此忧心忡忡。虽然此时的奥斯曼依旧强大,但它也隐隐有些危险。
从内部来说,土耳其新军崛起,苏丹穆拉德三世统治的最后几年根本不敢离开伊斯坦布尔,甚至不敢离开托普卡帕宫——因为新军威胁他,说只要他敢离开,新军就要废黜他的苏丹之位。[注:新军即奥斯曼禁卫军。]
新军当然是一个军事集团,但同样也是一个利益集团,需要苏丹不断地用各种利益来安抚。既然要利益,那就要在各个方面都想办法——很显然,重新打通与大明的贸易线也是其中非常值得尝试的一件事。
从外部来说,虽然目前的奥斯曼帝国依旧对欧洲保持着强大的震慑力,但其实扩张已经接近极限,用游戏术语来说就是“推不动了”,而此时欧洲反而看似有团结起来对抗的迹象。
当然,现在的奥斯曼帝国还不是很担心这一点,因为土耳其人自信,就算欧洲那些基督徒加起来也打不过他们。
但沙皇俄国却是另一个威胁,尤其是今年还发生了一件事,沙皇俄国彻底消灭了西伯利亚汗国,势力向东大幅扩展。
西伯利亚很冷,在奥斯曼帝国看来就是个一大块烂地,它们本身并不重要。但奥斯曼帝国认为俄国人如果继续往东扩展的话,迟早要和大明接壤,这就非常不好了。
土耳其人倒不是担心什么沙俄可能侵略大明,它们是怕沙俄打通了与大明之间的贸易线,获得了大明的那些高价值货物,如此将来自己就不能坐地起价、大赚特赚了。
虽然离得很远,但奥斯曼帝国的新苏丹穆罕穆德三世本着有事没事打一杆子的想法,还是派人联络了中亚的几个汗国,希望他们能想办法拉扯拉扯北边的沙俄。
意外的事发生了,其他几个汗国并没有什么反应,反倒是处于最东面的原叶尔羌汗国、现在已经鹊巢鸠占的察哈尔部居然热切的回应了苏丹。
布日哈图代表布延彻辰汗向苏丹的使者表示,他们愿意北上遏止沙俄的东进,也愿意向东联系大明,争取“帮苏丹开展贸易”。但是,他们实力不足,尤其是缺乏趁手的火器,恐怕无法击败沙俄向东扩展的先头势力。
这话真的就是胡说八道,因为沙俄在击败西伯利亚汗国之后的东扩,很长时间里都几乎不能算是国家行为,只是沙皇以个人名义支助了一些冒险团,由这些往往只有百十号人、数百人的冒险团自发东进。
沙俄此时的火器化程度并不算很高,甚至可能还不如奥斯曼。相比之下,大明因为高务实的军改,整体上来说火器化程度反而高于此时的沙俄。
当然,大明与沙俄现在离得依旧挺远,就算沙俄疯狂东进,他们能碰到的也顶多只是在伐元之战胜利后势力大张的土默特部,而沙俄的火器化程度比土默特还是高多了——至少沙俄的“射击军”到现在已经成立了差不多五十年左右。
虽然如此,但察哈尔部这几年得到了叶尔羌和哈密地区,实力恢复很快,打打沙俄的冒险队总是丝毫不成问题的。
然而苏丹的使者并不清楚这些,他认为这个自称是元朝正统的部落可能总共只有四十多万人口,要想击败沙俄的先遣队的确颇有困难。因此,为他们提供一些火器是可行而且应该的,只不过……这不能无偿援助,必须公平买卖。
布日哈图爽快的接受了苏丹使者的这一提议,并且立刻与苏丹使者认认真真地讨论起交易的具体事项来。
叶尔羌地区的经济历来以游牧为主,能够提供给奥斯曼的货物不算多,而且奥斯曼也并不很缺那些。不过,见识过高务实改革与“土默特改革”的布日哈图却在这几年里尝试走起了新的道路。
他居然开始分配人手在伊犁河谷屯田!
当然,察哈尔部的蒙古人对此实在没有什么兴趣,被布日哈图分配去种田的大多是被他们征服的当地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从原先左翼蒙古一路裹挟而来的汉人。
这些汉人是很早以前就被抢掳到察哈尔部的,原先地位非常低,但现在却珍贵得很,因为他们几乎都成了技术人员——专教种田。
除了种田,他们还种起了,顺带着还搞出了大明的织布机,用来织布。这下子算是找对了路,当地的条件极其适合种,结果一年比一年高产,生产出来的布行销中亚各汗国,十分受欢迎,成了察哈尔部的拳头产品。
虽说这些汉人被掳走得早,并没有见识过高务实copy来的珍妮纺纱机,导致他们的纺织效率其实不算高,但再怎么不高,这织布去贸易也比原先的放牧过活强太多了。
于是布日哈图与苏丹使者商量的结果便是“布换火枪”,而这样一来,布日哈图又发现察哈尔部现在统治的人口不够用。
无论是希望扩大种植,还是扩大纺织业规模,现在他们都非常需要人口。
但是中亚这地方人口历来比较有限,就算他们西征哈萨克汗国、布哈拉汗国等地,恐怕也抢不到多少人,而且这几个汗国目前还没有太衰落,刚刚舔舐完伤口的察哈尔也不敢贸然动武。
那如果北伐准噶尔部落呢?虽说准噶尔分裂得厉害,但他们现在的战斗力可不差,布日哈图小心翼翼试探了两次,发动过两次规模有限的作战,发现效果不佳——人家也是马背民族,就算打赢了也很难抓到几个人。
这样一来,布日哈图也没辙了,只能再次把目光转移回大明。
说实话,布日哈图其实不想和大明再次交手,尤其是不想和高务实交手。这个老对手太难搞定了,虽然他打仗的手法在布日哈图看来不算特别高明,可是他的强大是全方位的——他先搞定了国内,能够靠着大明强大到碾压的实力硬来,这就是一力降十会,布日哈图再怎么智计百出也着实没辙。
但是这一次,布日哈图得到了好消息——高务实不在朝中!他于半年前(消息传递耽误了一些时间)出征去了朝鲜。
布日哈图得到的消息是,朝鲜作为大明的忠藩被倭寇打得近乎亡国,而倭寇出动了二十多万大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批倭寇拥有精良的火枪。
火枪的厉害布日哈图真是见得够了,因此一听说倭寇出动了二十万火枪大军(有误会),他顿时认定高务实此次出兵不太可能速战速决,至少也应该要打上一两年。
出于这样的判断,布日哈图疯狂地催促奥斯曼帝国方面大批提供火枪,并且将自己手头能够匀出来的布统统交易出去。同时,他也加速了训练进度,以过去被高务实火器化大军吊打的经历激励察哈尔部的蒙古勇士,让他们愿意放弃弓箭而使用火枪。
报仇雪恨,这个词在任何一个尚武的民族都很好用。由此,察哈尔部的火枪训练进展神速,火枪部队的扩张也很快。到了此次出兵之前,布日哈图已经凑足了一万六千火枪兵。
虽然相比他们号称的“十万大军”而言这个比例好像仍然不高,但在骑兵优势仍在的情况下,至少也足堪与甘肃当地明军一战了。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云覆月雨”、“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ps:昨晚又码字码到睡过去了,幸好是周末,早上赶紧赶一下,5k的章可以还1k的债,现在还欠5k。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98810/4818451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